榆皮涎
《中华本草》:榆皮涎
拼音注音
Yú Pí Xián
来源
药材基源:为榆科植物榆树茎皮部的涎汁。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Ulmus pumila L.采收和储藏:四季可采,割破茎皮,收集流出的涎汁。
原形态
落叶乔木,树干端直,高达20m。树皮暗灰褐色,粗糙,有纵沟裂;小枝柔软,有毛,浅灰黄色。叶互生,纸质;叶柄长2-10m,有毛;托叶早落;叶片倒卵形、椭圆状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2-8cm,宽1.2-2.5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上面暗绿色,无毛,下面幼时有短毛,老时仅脉腋有毛,边缘具单锯齿;侧脉明显,9-18对。花先叶开放,簇年成聚伞花序,生于去年枝的叶腋;花被针形,4-5裂;雄蕊与花被同数,花药紫色;子房扁平,1室,花柱2。翅果近圆形或倒卵形,长1-1.5cm,宽0.8-1.2cm,光滑,先端有缺口,种子位于翅果中央,与缺口相接;果柄长约2mm。花期3-4月,果期4-6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河堤、田埂和路边,山麓、沙地上亦有生长。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及西藏等地,长江以南多系栽培。
功能主治
杀虫。主疥癣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涂敷。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半蒴苣苔
- 禹白附
- 枫香树叶
- 羊齿天冬
- 三叶莲
- 黄花紫丹参
- 抚松乌头
- 摇钱树
- 红椿
- 三叶枫
- 小果栀子
- 地红子
- 泥炭藓
- 爬山猴
- 川楝子
- 睡菜
- 麻油
- 白残花
- 土人参
- 红酸七
- 慈竹气笋
- 仰天钟根
- 褐粘褶菌
- 竹叶兰
- 山刺柏
- 土黄芩
- 冰糖
- 木虾公
- 头花杜鹃
- 上树咳
- 地乌
- 石瓜子莲
- 白胶香
- 砂漏芦
- 一枝蒿
- 一年蓬
- 小叶密花远志
- 硫化铅
- 羊角参
- 肿足蕨
- 芹花
- 曲枝天冬
- 小麦苗
- 棕榈皮
- 乔木刺桐
- 金荞麦
- 落花生
- 林背子
- 野芝麻
- 裂叶翼首花
- 蜜柑草
- 癞皮根
- 天脚板
- 羊外肾
- 薄荷露
- 山油柑果实
- 白三百棒
- 猫头鹰
- 铁苋
- 牛眼珠
- 刺李
- 高良姜
- 蒙自虎耳草
- 牡丹三七
- 木棉
- 蓬子菜
- 狗狗秧
- 止咳草
- 卵叶寄生
- 大叶蒟
- 山银柴胡
- 冷地卫矛
- 地棠花
- 芸薹
- 蘡薁
- 番泻叶
- 桃花
- 野木鱼
- 黄栌
- 山棯根
- 钻地风
- 川桂
- 狗爪樟皮
- 桂子
- 白兰花叶
- 萹蓄
- 打箭菊
- 茯苓皮
- 细枝柃
- 赤楠根
- 草胡椒
- 自事口草
- 节瓜
- 漏芦
- 鳖甲
- 鼻烟
- 棣棠花
- 走马风
- 披叶苔
- 金匙叶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