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叶鳞始蕨
《中华本草》:异叶鳞始蕨
拼音注音
Yì Yè Lín Shǐ Jué
英文名
Different-leaf Lindsaea
出处
始载于《蕨类名同及名乐》。
来源
药材基源:为鳞始蕨科植物异叶鳞始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ndsaea heterophylla Dry.[Schizoloma heterophyllum(Dry.)J.Smith]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取全草,去杂质,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陆生蕨类植物,植株高约35cm。根茎短而横走,密被赤褐色的钻形鳞片。叶近生;叶柄暗栗色,长10-20cm,四棱形,光滑;叶片草质,阔披形或长圆状三角形;羽片约11对,基部近对生,上部互生,远离而斜展,披针形,长3-5cm,宽约1cm,基部对称,不分裂或羽状,边缘有不整齐的短尖锯齿;叶脉羽状二叉分枝,沿中脉两侧各有1行不整齐的多边形斜长网眼。孢子囊群线形,生于小脉先端的联结脉上,除基部两侧外,近叶缘连续分布;囊群盖线形,灰棕色,连续不断,全缘。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20-600m的林下溪边湿地。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根状茎圆柱形,粗约2mm,表面密生赤褐色钻形鳞片。上方近生多数叶,下方有众多褐色的须根。叶柄四棱形,暗栗色,光滑;叶片阔披针形或矩圆三角形,长15-30cm,宽5-15cm,一至二回羽状,草质,淡灰绿色;叶轴有四棱,禾秆色,光滑,羽片披针形,长3-5cm,不分裂或网状,叶缘有不整齐的短尖锯齿,沿主脉两侧各有1行不整齐的多边形斜长网眼,网眼外的小脉分离,单一或分叉。孢子囊群线形,生于小脉先端的联结脉上,孢子囊盖线形,棕灰色,全缘。气微,味淡。
性味
淡;苦;平
归经
肝经
功能主治
利水;活血止痛。主小便不畅;瘀滞疼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全草利水、止痛,活血。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八角枫
- 斩妖剑
- 樟梨
- 桐皮
- 紫藤
- 总状土木香
- 紫丁香
- 长节珠
- 紫藤根
- 海螺厣
- 凤眼兰
- 鼠皮
- 阴香皮
- 土连翘
- 白蜡花
- 黍根
- 樟树叶
- 沼地马先蒿
- 水鸡油
- 龙老根
- 不灰木
- 掌裂蟹甲草
- 樟树根
- 竹菌
- 棕榈子
- 饱饭花枝叶
- 鹬肉
- 翡翠
- 虎牙
- 砖子苗
- 紫啸鸫
- 斩龙剑
- 棕榈
- 黄颡鱼涎
- 痄腮树
- 矮脚苦蒿
- 桉树果
- 樟木
- 照山白
- 藏羚角
- 桦树液
- 樟
- 中南星
- 博落回
- 衣鱼
- 粗灰钉
- 总序绿绒蒿
- 柳叶菜花
- 滇榧子
- 簇生卷耳
- 知母
- 锦香草叶
- 人面子
- 粉绿藤
- 紫筒草根
- 浙樟
- 曼陀罗叶
- 环草
- 独脚金
- 莪术
- 蝉蜕
- 獐肉
- 麻糖风
- 沼泽念珠藻
- 水胡满根
- 白鱼尾果
- 五转七
- 高粱米糠
- 浆包藤
- 红花菜
- 野马追
- 猪耳掌
- 葱实
- 狼麻
- 滴血根
- 樟梨子
- 掌羽凤尾蕨
- 紫金沙
- 浙江铃子香
- 小岩白菜
- 禹余粮
- 天山花楸
- 梓菌
- 黄耆
- 中华赛爵床
- 牛筋果
- 螃蟹脚
- 建兰花
- 扶桑叶
- 川楝子
- 古钩藤
- 杠板归
- 铁棒锤
- 冷蕨
- 石莲子
- 元宝槭
- 防风叶
- 凤尾搜山虎
- 饿蚂蝗
- 独叶一枝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