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叶
《中华本草》:棕榈叶
拼音注音
Zōnɡ Lǘ Yè
英文名
leaf of Fortune Windmillpalm
出处
出自《现代实用中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achycarpusfortunei(Hook.)H.Wendl.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棕榈,常绿乔木,高达10m。茎杆圆柱形,粗装挺立,不分枝,径约20cm,残留的褐色纤维状老叶鞘层层包被于茎杆上,脱落后呈环状的节。叶簇生于茎顶,向外展开;叶柄坚硬,长约1m,横切面近三角形,边缘有小齿,基部具褐煞费苦心纤维状叶鞘,新叶柄直立,老叶柄常下垂;叶片近圆扇状,直径60-100cm,具多数皱折,掌状分裂至中部,有裂片30-50,各裂片先端浅2裂,上面绿色,下面具蜡粉,革质。肉穗花序,自茎顶叶腋抽出,基部具多数大型鞘状苞片,淡黄色,具柔毛。雌雄异株;雄花小,多数,淡黄色,花被6,2轮,宽卵形,雄蕊6,花丝短,分离;雌花花被同雄花,子房上位,密被白柔毛,花柱3裂。核果球形或近肾形,直径约1cm,熟时外果皮灰蓝色,被蜡粉。花期4-5月,果期10-12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栽培于村边、溪边、田边、丘陵地或山地。资源分布:长江以南各地多有分布。
化学成分
呀含葡萄糖木犀草素(glucoluteolin),木犀草素-7-O-芸香糖甙(luteolin-7-O-rutinoside)和甲基原棕榈皂甙B(methyl proto-Pb),叶柄含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 benzoic acid),右旋儿茶粗(catechin),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没食子酸(gallic acid)。
药理作用
陈棕水煎剂100%、陈棕炭水煎剂30%、陈棕炭混悬剂12%、陈棕皮炭水煎剂30%、陈棕皮炭混悬剂12%浓度,均用0.8ml/只灌胃,对小鼠毛细管测凝血时及小鼠煎尾测出血时,均能缩短凝血时间及出血时间,说明有止血作用,而新棕无效。
性味
味苦;涩;性平
归经
脾;胃经
功能主治
收敛止血;降血压。主吐血;劳伤;高血压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或泡茶。
复方
治高血压,预防中风: 鲜棕榈叶一两,槐花三钱。作一日量,泡汤代茶。 (《现代实用中药》)
各家论述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吐血,劳伤,虚弱。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棕榈叶
拼音注音
Zōnɡ Lǘ Yè
出处
《现代实用中药》
来源
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叶片。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棕榈皮"条。
化学成分
参见"棕榈皮"条。
功能主治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吐血,劳伤,虚弱。"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钱。
复方
治高血压,预防中风:鲜棕桐叶一两,槐花三钱。作一日量,泡汤代茶。(《现代实用中药》)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橄榄
- 天荞麦根
- 大黄茎
- 蝲蛄石
- 竹实
- 枣树根
- 紫柚木
- 紫萁苗
- 皂荚
- 哉果
- 知风草
- 窄叶南蛇藤
- 指甲兰
- 指甲花叶
- 掌裂秋海棠
- 竹叶蕉
- 枳椇木汁
- 榛子花
- 猪胆粉
- 皂柳根
- 皂荚子
- 中华补血草
- 皂角刺
- 皱叶子
- 枳椇子
- 栀子花
- 栀子花根
- 紫叶秋海棠
- 紫油木叶
- 樝子
- 猪骨
- 猪鬃刚
- 猪鬃草
- 中亚天仙子
- 中华水龙骨
- 周裂秋海棠
- 支柱蓼
- 枳椇
- 枳椇根
- 皂荚叶
- 败酱草
- 竹叶子
- 炙黄芪
- 紫葳茎叶
- 猪蹄
- 珍珠母
- 珍珠绣球
- 中华石楠果
- 直杆蓝桉叶
- 竹叶马豆
- 竹林霄
- 竹沥
- 竹衣
- 梓叶
- 棕竹
- 棕竹根
- 榛子
- 紫荆花
- 猪肉
- 猪靥
- 皂柳
- 制草乌
- 牛肋巴
- 朱砂
- 棕树根
- 紫油木
- 槠子
- 紫石英
- 猪殃殃
- 猪毛七
- 早谷藨
- 栀子
- 椆李
- 紫油木皮
- 猪笼草
- 猪脂膏
- 猪鬃凤尾蕨
- 珍珠露水草
- 珠兰
- 窄叶飘带草
- 竹节三七
- 朱蕉
- 枣核
- 紫楠叶
- 紫红鞭
- 紫花芥
- 枣叶
- 竹鼠油
- 竹(鼠留)子牙
- 柞木叶
- 粘人花根
- 棕叶芦
- 桉叶
- 紫背绿
- 紫茎牙痛草
- 猪毛
- 女贞叶
- 猪脾
- 猪蓼子草
- 珍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