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果藤
《中华本草》:盒果藤
拼音注音
Hé Guǒ Ténɡ
别名
松筋藤、红薯藤、软筋藤、假薯藤、水薯藤、紫翅藤
来源
药材基源:为旋花科植物盒果藤的全草或根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perculina turpethum (L.) S. Manso [Convolvulus turpethum L.;Ipomoea turpethum (L.) R.Br.]采收和储藏:全年或秋季采收,洗净,切片或段,晒干。
原形态
盒果藤 多年生缠绕草本。根肉质,多分枝。茎圆柱状,螺旋扭曲,有3-5翅。单叶互生;叶柄长2-10cm,有狭翅;叶形不一,心状圆形、卵形、宽卵形、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叶形大的长4-14cm,宽3.5-14cm,叶形小的长4-5.5cm,宽1.2-2.5cm,先端锐尖、渐尖或钝,基部心形、截形或楔形,边缘全缘或浅裂,叶面被小刚毛,背面被短柔毛;侧脉6对,在背面突起。聚伞花序生于叶腋,通常有2朵花,苞片显着,花梗粗壮;萼片5,在外2片革质,长1.5-2cm,外面密被短柔毛,内面无毛,在内3片稍短,近膜质,无毛,结果时萼片增大,长2.5-3cm;花冠白色或粉红色、紫色,宽漏斗状,外面具黄色小腺点,冠檐5裂,裂片圆;雄蕊5,内藏,花丝下部被短柔毛,花药纵向扭曲;花柱内藏。蒴果扁球形,直径约1.5cm。种子4颗,卵圆状三棱形,直径约6mm,黑色,无毛。花期10月至翌年4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低海拔地区的溪边、山谷路旁灌丛中,多在阳处,或见于村庄附近。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
形状
性状鉴别:全草多缠绕成团。茎细长,圆柱形,表面淡紫棕色,具明显的棱角或狭翅。叶枯绿色,互生,多卷缩,完整者展平后,呈卵状三角形,先端渐尖,基部近平截,全缘;具短柄,质脆。有时可见淡黄白色花,呈钟状,先端5浅裂,萼片5,枯绿或淡棕紫色,具柔毛。气微香,味淡。
化学成分
茎含白桦脂醇(betulin),β-谷甾醇(β-sitosi-terol),羽扇豆醇(lupeo1)。
性味
甘;微苦;平
功能主治
利水;通便;舒筋。主水肿;大便秘结;久伤筋硬;不能伸缩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0g。外用:适量,煎水洗。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盒果藤
别名
假薯藤、水薯藤
来源
旋花科盒果藤Operculina turpethum (L.) Manso,以根、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
广西。
性味
甘、微辛,平。
功能主治
利水消肿、舒筋活络。主治水肿,大便秘结;外用治骨折后期经络挛缩。
用法用量
根0.5~1两,水煎服。外用全草适量,水煎外洗。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鲫鱼胆
- 大石韦
- 山芭蕉子
- 獭胆
- 山香果
- 山黄菊
- 大飞天蜈蚣
- 大金香炉
- 大石枣
- 四棱杆
- 漏斗苣苔
- 蛤壳
- 珊瑚草
- 小天蒜
- 厚叶牛耳草
- 山桂皮
- 西伯利亚青兰
- 地仙桃
- 大尾摇
- 西南槐树
- 葱白
- 云雾七
- 小苏苏棵花
- 厚叶沿阶草
- 莼菜
- 大蓑衣藤根
- 大叶树萝卜
- 秦岭冷杉
- 柳兰叶风毛菊
- 河豚
- 化香树
- 崖棕根
- 东廧子
- 小发散
- 帽辫七
- 新疆香堇
- 剑叶耳草
- 小花鸢尾根
- 山白菊
- 鸡子壳
- 唐古特马尿泡
- 亮叶桦皮
- 草蚂蚱莲
- 黄栌枝叶
- 莲状绢毛菊
- 太白韭
- 卵叶橐吾
- 山马鞭草
- 星宿菜
- 大透骨草
- 大风药叶
- 老枪谷叶
- 散血飞
- 红大戟
- 柳叶藓
- 樱桃枝
- 灯笼果
- 奶浆果
- 白鱼尾
- 小红蒜根
- 石枫药
- 大叶钩藤
- 大青木
- 蓝玉簪龙胆
- 蒙自木蓝
- 沙枣
- 大头茶
- 杏香兔耳风
- 单根木
- 大红毛叶
- 山石榴
- 小地松
- 寻骨风
- 白降丹
- 黄矾
- 搜山黄
- 罐嘴菜
- 藕蔤
- 狭叶瓦韦
- 小红苏
- 天罗水
- 红豆树
- 萝藦子
- 云南双盾木
- 合树菌
- 一点血
- 小叶柳
- 小花清风藤
- 核桃叶
- 山菅兰
- 台湾牛奶菜
- 东风螺
- 细叶藁本
- 琉璃草果实
- 龙骨莲
- 护心胆
- 回阳生
- 小羊桃
- 多裂独活
- 野樱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