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蜜叶
《中华本草》:波罗蜜叶
拼音注音
Bō Luó Mì Yè
别名
木波罗
出处
出自《广西药植名录》
来源
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木波罗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tocarpus heterophyllus Lam.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枝叶茂盛时采摘叶,晒干。
原形态
常绿乔木,高8-15m,全体有乳汁。有进有板状根,单叶,旋状排列;叶柄长1-3cm;托叶佛焰苞状,早落;叶片厚革质,倒卵状椭圆形或倒卵形,长7-25cm,宽3-12cm,先端钝而短渐尖,基部楔形稍下延,全缘或3裂(萌生枝或幼枝上叶),上面深绿色,光亮,下面浅绿色,略粗糙。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序顶生或腋生,圆柱形,长5-8cm,直径2.5cm,幼时包藏于托叶内;雄花花被2裂,裂片钝,雄蕊1;雌花序圆柱形或长圆形,生于树干或主枝上的球形花托内;雌花花被管状,六棱形,花柱侧生。聚合果长圆形、椭圆形或倒卵形,成熟时长25-60cm,宽25-50cm,大者重达20kg,黄绿色,表面有六角形的瘤状突起,内有很多黄色肉质的花被,果柄粗壮,长5-10cm;瘦果长圆形,长约3cm,宽1.5-2cm。花期春、夏季,果期夏、秋季。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热带地区。资源分布: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有栽培。
形状
性状鉴别 叶多纵向内卷,展平后呈椭圆形倒卵形,长7-25cm,宽3-12cm,先端钝或短渐尖,基部楔形稍下延,全缘,上面绿色灰绿色,微具光泽,下面绿色右灰黄色,网脉明显,中脉两面突出;叶柄长2-3cm。革质而脆。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
叶含蛋白质(protein),粗纤维(crude fiber),鞣质(tannin)。
功能主治
活血消肿,解毒敛疮。主跌打损伤;疮疡疖肿;湿疹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各家论述
1.《中国树木分类学》:叶磨粉,热之以敷创伤。2.《广西药植名录》:治溃疡。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波罗蜜叶
拼音注音
Bō Luó Mì Yè
出处
《广西药植名录》
来源
为桑科植物木波罗的叶。
功能主治
①《中国树木分类学》:"叶磨粉,热之以敷创伤。"
②《广西药植名录》:"治溃疡。"
用法用量
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大昏头鸡
- 大乌泡
- 大头茶
- 芍药花
- 南蛇竻根
- 南酸枣
- 奶浆果
- 打箭菊
- 鹿草
- 淡味当药
- 白屈菜根
- 金雀儿
- 白扁豆
- 小盘木
- 金雀根
- 团叶鳞始蕨
- 片鸡尾草
- 土牡蛎
- 黑三棱
- 老鼠吹箫
- 透明草
- 列当
- 土瓜
- 白子菜
- 狐心
- 破血丹
- 小梾木
- 三七
- 马鬃蛇
- 绵萆薢
- 青竹标
- 豆列当
- 沼生水马齿
- 苦荞头
- 柃木
- 桤木
- 女菀
- 牛筋草
- 黄龙须
- 狗筋蔓
- 屎咕咕
- 苋实
- 枳壳
- 翻白叶
- 貒肉
- 岗梅
- 山槟榔
- 大铁扫把
- 苦草
- 笔罗子
- 叩头虫
- 金耳环
- 华东瓶蕨
- 四大天王
- 白鹤菌
- 巴豆油
- 灰绿水苎麻
- 百脉根
- 尖尾风
- 荠苎
- 半边藕
- 散血藤
- 黄蜀葵
- 大树跌打
- 七爪风
- 节节茶
- 马牙七
- 碎米柴
- 一支箭
- 铁草鞋
- 鹅绒藤
- 淡秋石
- 石韦
- 一点红
- 人参条
- 白草根
- 骆驼脂
- 楤木白皮
- 黄花小二仙草
- 满树星
- 鲤鱼胆
- 山刺柏
- 刺猬皮
- 费菜
- 蠘
- 勒马回
- 苦檀子
- 仙鹤草
- 砂仁壳
- 野靛青
- 芦子
- 蜗牛壳
- 煨姜
- 蜥蜴
- 露蜂房
- 黄秦艽
- 蛇接骨
- 箭叶蓼
- 密陀僧
- 胡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