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茄
《全国中草药汇编》:海南茄
别名
金耳环、耳环锤
来源
茄科海南茄Solanum procumbens Lour.,以根入药。
生境分布
广西。
性味
微苦,凉。有小毒。
功能主治
凉血散瘀,消肿止痛。主治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
用法用量
根1~2两,水煎服。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海南茄
拼音注音
Hǎi Nán Qié
别名
衫纽藤、卜古雀、金纽头、细颠茄、耳环草、小丁茄
英文名
fruit of Hainan Nightshade
出处
始载于《中国植物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茄科植物海南茄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olanum procumbens Lour- Hance.[S. haina -nen se Hance]采收和储藏:秋、冬季挖取地下根,洗净,晒干。
原形态
灌木,高1-2m。茎直立或平卧,多分枝,小枝无毛,具黄土色基部宽扁的倒钩刺,嫩枝、叶下面、叶柄及花序柄均被分枝多、无柄或具短柄的星状短绒毛及小钩刺。叶互生;叶柄长4-10mm;叶片卵形至长圆形,长2-6cm,宽1.5-3cm,先端钝,基部楔形或圆形不相等,近全缘或作5个粗大的波状圆浅裂。蝎尾状花序顶生或腋外生;花萼杯状,4裂,裂片三角形,在两面先端无被星状绒毛;花冠淡红色,先端深4裂,裂片披针形,外被星状期待毛;雄蕊4,花丝长约1mm,花药长约6mm;子房球形,先端被星状毛,花柱长约7mm,先端2裂。浆果球形,直径7-9mm,熟时红色,光亮,宿存萼向外反折,果柄长约2cm,先端膨大;种子淡黄色,近肾形,扁平。花期春、夏、秋季,果期秋、冬季。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灌木丛中或林下。资源分布:分布于海南。
性味
味辛;微苦;性凉
功能主治
散风热;活血止痛。主感冒;头;咽喉疼痛;关节肿痛;月经不调;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根:味辛、苦、性温。有祛风散瘀、止痛、平肝、截疟的功能。用于跌打损伤、关节肿痛、月经不调,感冒头痛、疟疾。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海非菜籽
- 石豇豆
- 蓝布正
- 荷莲豆菜
- 拐枣七
- 黄花紫丹参
- 钩石斛
- 护心胆
- 大钱麻
- 海鲶
- 鹤虱风
- 甜草
- 海螺壳
- 新裂耳蕨
- 铁棒锤茎叶
- 大石韦
- 小粉
- 小黄断肠草
- 血沟丹
- 小花吊兰
- 小黄构
- 西藏水黄连
- 西藏花木通
- 牛奶浆根
- 蒲葵子
- 缠竹黄
- 刘寄奴
- 藜芦
- 川楝子
- 细草
- 八爪金龙
- 金刷把
- 九节风
- 盒子草
- 鸦跖花
- 红丝线
- 吊山桃
- 鳐鱼胆
- 天泡子
- 水栀
- 黄锁梅叶
- 六月雪
- 蚺蛇膏
- 鮧鱼涎
- 大独叶草
- 云南红豆蔻
- 赤茯苓
- 地红子
- 西藏桃叶珊瑚叶
- 小花琉璃草
- 小黄鼠狼
- 西藏桃叶珊瑚果
- 桃金娘
- 西藏野樱桃
- 小花五味子根
- 半枫荷
- 连香树果
- 大马蹄蕨
- 马鬃蛇
- 棕榈根
- 南瓜蒂
- 金瓜草
- 横经席叶
- 假鹊肾树
- 大金银花
- 小朝天罐
- 马鹿花
- 赤麻鸭
- 瓦草
- 东廧子
- 梭子蟹
- 柏枝节
- 熊肉
- 石决明
- 榆树
- 紫苏苞
- 棘刺花
- 大酸浆草
- 乌苏里鼠李树皮
- 大马哈鱼
- 盐肤子
- 地不容
- 半蒴苣苔
- 跌破竻
- 定木香
- 刺龙牙
- 猫耳朵草
- 零余子
- 鹤肉
- 石笔海胆
- 黄泡子
- 针砂
- 一箭球
- 环维黄杨星D
- 皱叶南蛇藤
- 柱果铁线莲
- 蜘蛛网
- 高山扁枝石松
- 山丹花
- 哈士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