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茄
《全国中草药汇编》:海南茄
别名
金耳环、耳环锤
来源
茄科海南茄Solanum procumbens Lour.,以根入药。
生境分布
广西。
性味
微苦,凉。有小毒。
功能主治
凉血散瘀,消肿止痛。主治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
用法用量
根1~2两,水煎服。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海南茄
拼音注音
Hǎi Nán Qié
别名
衫纽藤、卜古雀、金纽头、细颠茄、耳环草、小丁茄
英文名
fruit of Hainan Nightshade
出处
始载于《中国植物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茄科植物海南茄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olanum procumbens Lour- Hance.[S. haina -nen se Hance]
采收和储藏:秋、冬季挖取地下根,洗净,晒干。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olanum procumbens Lour- Hance.[S. haina -nen se Hance]
采收和储藏:秋、冬季挖取地下根,洗净,晒干。
原形态
灌木,高1-2m。茎直立或平卧,多分枝,小枝无毛,具黄土色基部宽扁的倒钩刺,嫩枝、叶下面、叶柄及花序柄均被分枝多、无柄或具短柄的星状短绒毛及小钩刺。叶互生;叶柄长4-10mm;叶片卵形至长圆形,长2-6cm,宽1.5-3cm,先端钝,基部楔形或圆形不相等,近全缘或作5个粗大的波状圆浅裂。蝎尾状花序顶生或腋外生;花萼杯状,4裂,裂片三角形,在两面先端无被星状绒毛;花冠淡红色,先端深4裂,裂片披针形,外被星状期待毛;雄蕊4,花丝长约1mm,花药长约6mm;子房球形,先端被星状毛,花柱长约7mm,先端2裂。浆果球形,直径7-9mm,熟时红色,光亮,宿存萼向外反折,果柄长约2cm,先端膨大;种子淡黄色,近肾形,扁平。花期春、夏、秋季,果期秋、冬季。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灌木丛中或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海南。
资源分布:分布于海南。
性味
味辛;微苦;性凉
功能主治
散风热;活血止痛。主感冒;头;咽喉疼痛;关节肿痛;月经不调;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根:味辛、苦、性温。有祛风散瘀、止痛、平肝、截疟的功能。用于跌打损伤、关节肿痛、月经不调,感冒头痛、疟疾。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山荷叶
- 海藻石
- 夜来香
- 宿苞豆
- 山黄杨子
- 异叶米口袋
- 亚泵礴
- 岩松
- 岩石松
- 八角枫花
- 八目鳗
- 旋花苗
- 散血藤
- 菜豆树
- 玉米黑霉
- 菜子七
- 西藏花椒
- 节节草
- 毛扭藓
- 芸薹子油
- 盐麸子
- 草乌叶
- 丝线吊芙蓉
- 山香果
- 东野菰
- 金丝桃果实
- 崖姜
- 夜交藤
- 萝芙木
- 山蒿
- 亚婆潮
- 山苦荬
- 匙叶伽蓝菜
- 芒
- 圆叶娃儿藤
- 水禾麻
- 黄三七
- 树舌
- 罗星草
- 烟草
- 玉铃花
- 石斑鱼
- 薄叶黄芩
- 制草乌
- 蛇退
- 冷蕨子草
- 叶底珠
- 盘石龟
- 疏叶香根芹
- 山茴芹
- 蚕蜕
- 山藿香
- 玉山芎穷
- 山皮条
- 山蟹
- 楮茎
- 山莴苣
- 山苦草
- 大冷水麻
- 野烟
- 山道年蒿
- 山蛩虫
- 玉帘
- 玉竹
- 荔枝藤
- 乱角莲
- 岩山枝
- 番杏
- 粗榧枝叶
- 燕窠土
- 曼陀茄根
- 竹实
- 鸡蛋壳
- 白鹤菌
- 丁香
- 草龙根
- 栗壳
- 苔水花
- 燕麦灵
- 枇杷叶
- 秦岭冷杉
- 土木香
- 假黄麻
- 苎麻梗
- 狭叶露珠草
- 密叶绢藓
- 角果木叶
- 野荞麦
- 刺玫花
- 青蒿根
- 香蒲
- 七里明
- 齿瓣石豆兰
- 端哼
- 竹(鼠留)肉
- 四角蒲桃
- 卵叶娃儿藤
- 盐麸根白皮
- 黑石珠
- 山鸡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