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茯苓
《中华本草》:赤茯苓
拼音注音
Chì Fú Línɡ
别名
赤苓、赤茯
英文名
light red Indian Bread, light red Tuckahoe
出处
出自《本草经集注》。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干燥菌核近外皮部的淡红色部分。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ria cocos(Schw.) Wolf.[Pavhyma cocos Fr.]采收和储藏:收获季节和方法同茯苓,当茯苓削去外皮(获苓皮)后,再切成厚薄均匀的片,取其中粉红色的即为赤茯苓,晒干。
原形态
菌核球形、卵形、椭圆形至不规则形,长10-30cm或者更长,重量也不等,一般重500-5000g。外面吸厚而多皱褶的皮壳,深褐色,新鲜时软干 后变硬;内部白色或淡粉红色,粉粒状。子实体生于菌核表面,全平伏,厚3-8cm,白色,肉质,老后或干后变为浅褐色。菌管密长2-3mm管壁薄,管口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径0.5-1.5cm,口缘裂为齿状。孢子长方形至近圆柱形,平滑,有一歪尖,大小(7.5-9)μm×(3-3.5)μm。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松树根上。资源分布:分布于吉林、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河南、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形状
性状鉴别 本品为大小不一的方块,长宽4-5cm,厚0.4-0.6cm ,间有长宽1.5cm以上的碎块,淡红色或淡棕色。质松,略具弹性。气微,味淡。
性味
甘;淡;平
归经
心;脾;膀胱经
功能主治
行水;利湿热。主小便不利;水肿;淋浊;泄泻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
注意
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者忌服。
各家论述
1.《药性论》:破结气。2.《本草纲目》:泻心小肠膀胱湿热,利窍行水。3.《本草再新》:益心气,健中和脾,润肺,燥湿。治泻痢。4.陶弘景:茯苓赤色者利。5.《本草通玄》:赤茯苓但能泻热行水,并不及白茯苓之多功也。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赤茯苓
拼音注音
Chì Fú Línɡ
别名
赤苓(《本草再新》),赤茯(《本草便读》)。
出处
《本草集注》
来源
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近外皮部的淡红色部分。
形状
为大小不一的方块或碎块,均为淡红色或淡棕色。质松,略具弹性。
性味
甘淡,平。
①《本草择要纲目》:"甘,平,无毒。"
②《得配本草》:"甘淡,平。"
③《本草再新》:"味辛,性温,无毒。"
归经
入心、脾、膀胱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太阴,手太阴、少阴经。"
②《本草再新》:"入心、脾、肺三经。"
③《本草求原》:"入心、胃、小肠、膀胱。"
功能主治
行水,利湿热。治小便不利,淋浊,泻痢。
①《药性论》:"破结气。"
②《纲目》:"泻心小肠膀胱湿热,利窍行水。"
③《本草再新》:"益心气,健中和脾,润肺,燥湿。治泻痢。"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散。
注意
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者忌服。
复方
①治小便白浊不利,时作痛:赤茯苓、沉香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白汤点,食后临卧服之。(《鸡峰普济方》茯苓汤)
②治心肾气虚,神志不守,小便淋沥或不禁,及遗泄白浊:赤茯苓、白茯苓各等分。上为末,以新汲水按洗,澄去新沫,控干,别取地黄汁,同好酒熬成膏,搜和为丸,如弹子大,空心盐酒嚼下。(《三因方》张真君茯苓丸)
③治胸胁逆满胀渴:赤茯苓(去黑皮)一两,人参半两。上二味粗捣筛,以水三盏,煎取一盏半,云滓,分温三服。(《圣济总录》茯苓汤)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虎睛
- 土连翘
- 裂叶崖角藤
- 理石
- 毛贯众
- 光明盐
- 光刺兔唇花
- 樝子
- 地锦槭
- 山藤藤秧
- 小血光藤
- 飞龙掌血
- 山荆子
- 樱桃根
- 柚根
- 绿段草
- 卤碱
- 野猪肉
- 蓼子草
- 山樱桃
- 毛大丁草根
- 首乌藤
- 密毛桃叶珊瑚根
- 圆叶南蛇藤根
- 番红花
- 红酸七
- 红丝线
- 阴阳枫
- 柽柳花
- 山黄皮
- 团叶鳞始蕨
- 穗花蛇菰
- 徐长卿
- 蛇葡萄根
- 山合香
- 无花果根
- 番石榴皮
- 旋花苗
- 猫儿屎果
- 光石韦
- 金线风
- 大叶地耳根
- 月光花
- 白背三七
- 茴香根
- 钻石风
- 落花生
- 翅柄蓼
- 黄背草
- 山兵豆
- 草灵仙
- 毛勾儿茶
- 全叶马兰
- 大一箭球
- 狗尾草子
- 岩茴香
- 小人参
- 过山风
- 单面针
- 敦盛草
- 大泡通皮
- 乌奴龙胆
- 药茴香
- 竹兰草
- 小红袍
- 野棕
- 飞廉
- 油柑叶
- 东菊
- 展枝唐松草
- 堇叶山梅花
- 黄槿
- 毛黐头婆
- 眼子菜根
- 毛叶木通
- 毛风藤
- 骆驼蹄草
- 樟柳头
- 小石藓
- 白侧耳
- 莓叶委陵菜
- 鱼藤
- 木槿皮
- 酸模
- 马桑根
- 木槿根
- 接骨仙桃
- 台湾泡桐
- 美丽桐
- 乌头叶蛇葡萄
- 酸不溜
- 鸡嗉子果
- 竹柏
- 楮茎
- 七叶胆
- 甘青雪莲花
- 干漆
- 柑叶
- 使君子叶
- 羊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