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黄
《中华本草》:豆黄
拼音注音
Dòu Huánɡ
别名
大豆黄。
英文名
Black soybean product
出处
出自《食疗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L.)Merr.的黑色种子蒸罨加工而成。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lycine max(L.)Merr.[Phaseolus max L.]
原形态
大豆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60-180cm。茎粗壮,密生褐色长硬毛。叶柄长,密生黄色长硬毛;托叶小,披针形;三出复叶,顶生小叶菱状卵形,长7-13cm,宽3-6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两面均有白色长柔毛,侧生小叶较小,斜卵形;叶轴及小叶柄密生黄色长硬毛。总状花序腋生;苞片及小苞片披针形,有毛;花萼钏状,萼齿5,披针形,下面1齿最长,均密被白色长柔毛;花冠小,白色或淡紫色,稍较萼长;旗瓣先端微凹,翼瓣具1耳,龙骨瓣镰形;雄蕊10,二体;子房线形,被毛。荚果带状长圆形,略弯,下垂,黄绿色,密生黄色长硬毛。种子2-5颗,黄绿色或黑色,卵形至近球形,长约1cm。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我国各地广泛栽培。
性味
甘;温
归经
脾;胃经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健脾益气。主湿痹;关节疹痛;脾虚食少;胃脘妨闷;阴囊湿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研末。外用:适量,研末捣敷。
各家论述
1.盂诜:主湿痹、膝痛,五藏不足气,胃气结积;益气,润肌肤。末之收盛,炼猪膏为丸服之,能肥健人。2.《本草纲目》:生嚼涂阴痒汗出。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豆黄
拼音注音
Dòu Huánɡ
别名
大豆黄(《干金方》)
出处
《食疗本草》
来源
为豆科植物大豆的种皮黑色的种子(黑大豆)蒸罨加工而成。
制法
《纲目》:"用黑大豆一斗,蒸熟,铺席上,以蒿覆之,如盫酱法,待上黄,取出晒干,捣末收用。"
性味
《纲目》:"甘,温,无毒。"
功能主治
①孟诜:"主湿痹、膝痛,五藏不足气,胃气结积;益气,润肌肤。末之收盛,炼猪膏为丸服之,能肥健人。"
②《纲目》:"生嚼涂阴痒汗出。"
复方
①治脾气弱,不下食,饵此以当食:大豆黄二升,大麻子三升(熬令香)。上二味,治下筛,饮和服一合,日四、五,任情多少。(《千金方》麻豆散)
②治跌打、头眼青肿:大豆黄末,和敷之。(《千金方》)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苏木蓝
- 雪山甘草
- 矮脚苦蒿
- 乌苏里鼠李树皮
- 紫铜矿
- 牛心果
- 鸡冠草
- 闹狗药
- 山水芹菜
- 马钱子粉
- 崩疮药
- 豆豉姜
- 亮光菜
- 黑龙串筋
- 升麻草
- 长梗石柑
- 朝鲜当归
- 毒芹
- 炉甘石
- 透骨香根
- 针叶火绒草
- 朱砂草
- 人中白
- 贝母兰
- 大鲵
- 灌木蒲桃
- 贯众
- 竹叶吉祥草
- 绵枣儿
- 大叶紫薇
- 清香桂
- 继木[檵木]
- 黄鲴鱼
- 亚罗椿
- 青江藤
- 莲雾
- 腊梅
- 香茶菜根
- 鹿头肉
- 鸬鹚涎
- 鹿草
- 灯笼婆婆纳
- 翅茎蜂斗草
- 大叶桉
- 青蒿囊虫
- 水晶兰
- 刺莓果
- 三白草根
- 佛手
- 护心草
- 欧当归
- 青叶苎麻根
- 蔓荆子
- 蛤仔壳
- 紫茉莉叶
- 西藏酸模
- 亮叶冬青
- 黄锁梅叶
- 粳谷奴
- 牛奶树
- 寒莓叶
- 蘘荷子
- 海参肠
- 菝葜
- 貂尾
- 丹参
- 瞿麦
- 独叶一枝花
- 旱柳叶
- 密花轮环藤
- 黄花苜蓿
- 七叶子
- 刺龙牙
- 白子菜
- 蛋不老
- 人参子
- 短柄五加
- 蒲公英
- 钓鱼竿
- 蜘蛛香
- 屈头鸡根
- 柔毛水杨梅
- 寒莓根
- 止痢蒿
- 灰绿水苎麻
- 黄鳝藤根
- 蜀葵子
- 龙利叶花
- 牛角瓜
- 车前
- 柱果木榄叶
- 碗花草
- 何首乌
- 女萎
- 香叶根
- 酸水草
- 黄颔蛇骨
- 地瓜根
- 胡桃仁
- 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