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黄
《中华本草》:豆黄
拼音注音
Dòu Huánɡ
别名
大豆黄。
英文名
Black soybean product
出处
出自《食疗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L.)Merr.的黑色种子蒸罨加工而成。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lycine max(L.)Merr.[Phaseolus max L.]
原形态
大豆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60-180cm。茎粗壮,密生褐色长硬毛。叶柄长,密生黄色长硬毛;托叶小,披针形;三出复叶,顶生小叶菱状卵形,长7-13cm,宽3-6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两面均有白色长柔毛,侧生小叶较小,斜卵形;叶轴及小叶柄密生黄色长硬毛。总状花序腋生;苞片及小苞片披针形,有毛;花萼钏状,萼齿5,披针形,下面1齿最长,均密被白色长柔毛;花冠小,白色或淡紫色,稍较萼长;旗瓣先端微凹,翼瓣具1耳,龙骨瓣镰形;雄蕊10,二体;子房线形,被毛。荚果带状长圆形,略弯,下垂,黄绿色,密生黄色长硬毛。种子2-5颗,黄绿色或黑色,卵形至近球形,长约1cm。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我国各地广泛栽培。
性味
甘;温
归经
脾;胃经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健脾益气。主湿痹;关节疹痛;脾虚食少;胃脘妨闷;阴囊湿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研末。外用:适量,研末捣敷。
各家论述
1.盂诜:主湿痹、膝痛,五藏不足气,胃气结积;益气,润肌肤。末之收盛,炼猪膏为丸服之,能肥健人。2.《本草纲目》:生嚼涂阴痒汗出。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豆黄
拼音注音
Dòu Huánɡ
别名
大豆黄(《干金方》)
出处
《食疗本草》
来源
为豆科植物大豆的种皮黑色的种子(黑大豆)蒸罨加工而成。
制法
《纲目》:"用黑大豆一斗,蒸熟,铺席上,以蒿覆之,如盫酱法,待上黄,取出晒干,捣末收用。"
性味
《纲目》:"甘,温,无毒。"
功能主治
①孟诜:"主湿痹、膝痛,五藏不足气,胃气结积;益气,润肌肤。末之收盛,炼猪膏为丸服之,能肥健人。"
②《纲目》:"生嚼涂阴痒汗出。"
复方
①治脾气弱,不下食,饵此以当食:大豆黄二升,大麻子三升(熬令香)。上二味,治下筛,饮和服一合,日四、五,任情多少。(《千金方》麻豆散)
②治跌打、头眼青肿:大豆黄末,和敷之。(《千金方》)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野木鱼
- 蟑螂
- 水底龙
- 膜蕨囊瓣芹
- 红葱
- 蕨
- 野山楂
- 芦子兰
- 杨梅根
- 玉带根
- 黄皮叶
- 瑞香根
- 网脉山龙眼
- 血人参
- 李根皮
- 粽粑叶
- 红石耳
- 广东升麻
- 鼻烟
- 野柿花
- 赤车使者根
- 长叶紫珠
- 鸦片
- 小寸金黄
- 决明子
- 花椒簕
- 肺心草
- 石笔海胆
- 凤仙
- 芭茅果
- 猬肉
- 凤眼草
- 使君子根
- 金雀儿
- 栾樨
- 茳芒决明
- 苦草
- 山红稗
- 八目鳗
- 枇杷花
- 蝉翼藤
- 青丝龙
- 土贝母
- 广玉兰
- 玉米油
- 马骨
- 啄木鸟
- 魿鱼
- 旋花
- 有柄石韦
- 柚叶
- 鸦胆子
- 羊胲子
- 野火绳
- 细叶乌蔹莓
- 土荆皮
- 冬葵子
- 小红柳根
- 樟树叶
- 野山蚂蟥
- 茄子
- 古钩藤
- 紫藤根
- 大花素馨花
- 雪乌
- 祖师麻
- 赤甲红
- 椰子浆
- 山荆子
- 椒蒿
- 雉肝
- 南方六道木
- 佛手露
- 南板蓝叶
- 南鹤虱
- 迷迭香
- 大狼把草
- 巴豆霜
- 伞花绢毛菊
- 声色草
- 番薯
- 鼻血草
- 家独行菜
- 峨眉黄芩
- 黑石耳
- 金堂葶苈
- 黄颔蛇
- 山大刀
- 八月炸
- 水龙
- 毛莲蒿
- 四大天王
- 紫三角
- 苦木
- 单叶铁线莲
- 腊雪
- 泽泻
- 微籽
- 海芋
- 竹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