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黄
《中华本草》:豆黄
拼音注音
Dòu Huánɡ
别名
大豆黄。
英文名
Black soybean product
出处
出自《食疗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L.)Merr.的黑色种子蒸罨加工而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lycine max(L.)Merr.[Phaseolus max L.]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lycine max(L.)Merr.[Phaseolus max L.]
原形态
大豆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60-180cm。茎粗壮,密生褐色长硬毛。叶柄长,密生黄色长硬毛;托叶小,披针形;三出复叶,顶生小叶菱状卵形,长7-13cm,宽3-6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两面均有白色长柔毛,侧生小叶较小,斜卵形;叶轴及小叶柄密生黄色长硬毛。总状花序腋生;苞片及小苞片披针形,有毛;花萼钏状,萼齿5,披针形,下面1齿最长,均密被白色长柔毛;花冠小,白色或淡紫色,稍较萼长;旗瓣先端微凹,翼瓣具1耳,龙骨瓣镰形;雄蕊10,二体;子房线形,被毛。荚果带状长圆形,略弯,下垂,黄绿色,密生黄色长硬毛。种子2-5颗,黄绿色或黑色,卵形至近球形,长约1cm。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我国各地广泛栽培。
性味
甘;温
归经
脾;胃经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健脾益气。主湿痹;关节疹痛;脾虚食少;胃脘妨闷;阴囊湿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研末。外用:适量,研末捣敷。
各家论述
1.盂诜:主湿痹、膝痛,五藏不足气,胃气结积;益气,润肌肤。末之收盛,炼猪膏为丸服之,能肥健人。
2.《本草纲目》:生嚼涂阴痒汗出。
2.《本草纲目》:生嚼涂阴痒汗出。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豆黄
拼音注音
Dòu Huánɡ
别名
大豆黄(《干金方》)
出处
《食疗本草》
来源
为豆科植物大豆的种皮黑色的种子(黑大豆)蒸罨加工而成。
制法
《纲目》:"用黑大豆一斗,蒸熟,铺席上,以蒿覆之,如盫酱法,待上黄,取出晒干,捣末收用。"
性味
《纲目》:"甘,温,无毒。"
功能主治
①孟诜:"主湿痹、膝痛,五藏不足气,胃气结积;益气,润肌肤。末之收盛,炼猪膏为丸服之,能肥健人。"
②《纲目》:"生嚼涂阴痒汗出。"
复方
①治脾气弱,不下食,饵此以当食:大豆黄二升,大麻子三升(熬令香)。上二味,治下筛,饮和服一合,日四、五,任情多少。(《千金方》麻豆散)
②治跌打、头眼青肿:大豆黄末,和敷之。(《千金方》)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紫杜鹃
- 长叶竹根七
- 大避债蛾
- 胡萝卜子
- 西伯利亚青兰
- 峨眉半边莲
- 橡实
- 赤腹松鼠
- 粽巴叶
- 擘蓝
- 桦叶荚蒾
- 黑豆衣
- 管仲
- 猫儿屎果
- 苹果皮
- 脉耳草
- 白草根
- 香榧草
- 家白蚁
- 粟米
- 茯苓皮
- 山刺柏
- 地精草
- 红榔木
- 万寿菊
- 马骝卵
- 散血莲
- 茳芒决明
- 野冬菊
- 狗核树
- 鸡根
- 柃木
- 鹅肉
- 藤本夜关门
- 树茭瓜果
- 吐烟花
- 刮筋板
- 椿树花
- 南天仙子
- 黄秦艽
- 节节茶
- 蚯蚓
- 黄瓜叶
- 饭团藤
- 山麻黄
- 骆驼黄
- 野靛青
- 羊屎条根
- 骆驼蹄瓣
- 红楤木
- 南牡蒿
- 水枇杷
- 黄葵
- 三花枪刀药
- 金纽子
- 狐狸尾
- 四季素馨花
- 蝙蝠葛叶
- 芒叶小米草
- 水麻tiao
- 圆叶茅膏菜
- 栝楼茎叶
- 白腹锦鸡
- 沙前胡
- 渐尖毛蕨
- 赪桐叶
- 竹蜂
- 山橘叶
- 狼萁草
- 灵猫肉
- 梅花
- 珊瑚冬青
- 水藿香
- 强壮莲座蕨
- 红白二丸果
- 水晶鱼
- 石南叶
- 一匹草
- 松下兰
- 海狸香
- 蜥蜴
- 飞机草
- 麂子草
- 女菀
- 长节耳草
- 南天竹根
- 一点红
- 姜味草
- 簕欓
- 硕苞蔷薇
- 土半夏
- 异木患
- 鸡蛋壳
- 潺槁树
- 管南香
- 獾油
- 野大豆藤
- 蛤蟆草
- 蝎子七
- 石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