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茄
《中华本草》:毛茄
拼音注音
Máo Qié
别名
羊不食、大叶毛刺茄、毛果牙卡、大祥颠茄
英文名
root of Hairy Nightshade
出处
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来源
药材基源:为茄科植物毛茄的全株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olanum ferox L. [.lasiocarpum Dunal var. uelutnim Callery et Gaudich.; S.immane Hance]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全株,切段,晒干。
原形态
直立草本至亚灌木,高1-1.5m。叶、花序及果实均密被黄色具节的长硬毛及不相等分枝的星状硬毛及直刺。小枝尘土色,多被具长柄的星状毛及直刺;叶片大而厚,卵形,长10-20cm,宽8-18cm,先端短尖,基部楔形,边缘有5-11个三角形波状浅裂,毛被在上面较薄,多被长硬毛及无柄不相等分枝的星状毛,在下面略厚,多被具短柄的星状毛,中脉上面微凹,下面微凸,侧脉约与裂片同数,其上在两面均着生稀疏的细直刺。蝎尾状花序腋外生;萼杯状,直径约1.5cm,外面密被具短柄及长柄的星状毛,先端5裂,裂片卵状披针形;花冠白色,近辐形,筒部隐于萼内,先端5裂,裂片卵状披针形,外面具星状毛;雄蕊5,花药先端延长,卵状渐尖,顶孔向上;子房近卵形,柱头截形。浆果球状,直径约2cm,外面密被黄土色星状硬毛;种子房平,黑褐色,直径约2mm。花期夏、秋季,果熟期冬季。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长于沟谷湿地、灌丛中、路旁疏林或阴地密林下。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广东、广西及云南。
性味
味辛;苦;性平
功能主治
行气;活血;止痛。主疝气;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5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全株:用于跌打、疝气等症。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一口红
- 高粱火焰苞
- 角翅卫矛果
- 菊花叶
- 黑草
- 角蒿
- 六月青
- 刺楸树叶
- 千金子霜
- 安徽小檗
- 鳖脂
- 雄黄豆
- 荆三棱
- 牛奶树
- 景天
- 黄山五叶参
- 大白顶草
- 蟾皮
- 芦山藤
- 吴茱萸叶
- 雪山甘草
- 过路惊
- 野洋烟根
- 柿霜
- 香樟叶
- 九头妖
- 鸡子
- 大叶黄杨根
- 刺楸树根
- 羊屎木
- 山柳
- 獾油
- 番石榴皮
- 野绿麻根
- 土黄芩
- 华东瓶蕨
- 野大豆
- 鲫鱼
- 玉簪花
- 大昏鸡头
- 还阳草
- 关苍术
- 玉米轴
- 林背子
- 地苏木
- 化香树
- 刺柏
- 草木灰
- 山黄菊
- 芭茅
- 小漆树
- 豆腐
- 翼核果
- 草血竭
- 大皂角
- 鸡蛋壳
- 红豆
- 香橼露
- 野梨枝叶
- 断血流
- 豺皮樟根
- 雷公藤
- 鳞瓦韦
- 昂天莲
- 化血胆
- 凹朴皮
- 六道木
- 草玉梅
- 刺苋菜
- 阿尔泰瑞香
- 蟾酥
- 庵闾子
- 鹅肠草
- 海龟胶
- 肥肉草
- 黄裙竹荪
- 黑大豆叶
- 粉防己
- 龟甲胶
- 鸡蹼
- 马尾伸筋
- 火绒草
- 琥珀
- 鸡血
- 铺山燕
- 吕宋楸毛
- 鳕鱼鳔
- 驹胞衣
- 山萝卜
- 荛花根
- 苤蓝叶
- 茉莉根
- 螳螂跌打
- 七里明
- 乳白香青
- 水木草
- 心叶虎耳草
- 山油麻
- 香橼
- 蜘蛛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