麂子草
《中华本草》:麂子草
拼音注音
Jǐ Zǐ Cǎo
别名
柄叶石松、石根子、石子草、石松柏、盗汗草、白布草、虱子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石杉科植物华南马尾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legmariurus fordii(Bak.)Ching[Lycopodium fordii Bak.]采收和储藏:夏末、秋初采收全草,去净杂质、泥土,晒干。
原形态
附生植物,茎柔软下垂,长20-30cm,多回二叉分枝。叶革质,螺旋状排列,基部扭曲而呈2列状;叶片椭圆形或披针形,长1-1.5cm,宽3-4mm,先端渐尖,基部圆楔形,全缘;主脉明显。孢子囊穗较营养叶部分略细瘦,顶生;孢子叶椭圆形或披针形,长4-6mm,宽约1mm,基部楔形,先端渐尖,全缘;孢子囊生于孢子叶腋,圆肾形,黄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低山常绿阔叶林区,附生在树干或岩壁上。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化学成分
全草含三萜类:千层塔烯二醇(serratenediol),千层塔三醇(tohogenol),千层塔烯三醇(serratriol),二表-千层塔烯二醇(diepi-serratenediol),21-表千层塔烯二醇(21-episerratenediol); 生物碱:石松灵碱(lycodoline),马尾杉任碱(phlegmariurine)A、B、C、M及福地明(fordimine)。
性味
苦;凉
功能主治
祛风通络;消肿止痛;清热解毒。主关节肿痛;四肢麻木;跌打损伤;咳喘;热淋;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麻黄
- 飞燕草
- 草灵脂
- 山莴苣
- 黄秦艽
- 鸊鷉
- 鹅肠草
- 鹅内金
- 秦岭耧斗菜
- 凉粉藤
- 甜石榴
- 吊兰
- 紫藤子
- 假黄麻
- 半圆盖阴石蕨
- 小叶假耧斗菜
- 大千生
- 葛花
- 白沙虫药
- 吊灯花
- 白花猪母菜
- 香油罐
- 庐山石韦
- 美穗草
- 土白芨
- 鸡肠狼毒
- 井口边草
- 金色狗尾草
- 牛嗓管
- 苹果皮
- 玉米
- 雁肉
- 芭茅果
- 狸尾草
- 黄瓜皮
- 甜叶菊
- 白蒿花
- 桂花枝
- 鱼胆草
- 藏红花
- 郁金
- 毛贯众
- 黑石耳
- 干檀香
- 水牛角浓缩粉
- 紫堇花
- 水枇杷
- 马尾伸筋
- 鹿藿根
- 佩兰
- 红花栝楼
- 飞来蓝
- 水前草
- 地枫皮
- 红孩儿
- 大红袍
- 迎春花叶
- 黄颔蛇骨
- 老鼠耳
- 小紫金牛
- 一支箭
- 苦碟子
- 块茎糙苏
- 多脉鹅耳枥
- 金橘
- 地下明珠
- 羊脬
- 粉绿藤
- 叶上花
- 地精草
- 楸木果
- 狗尾草
- 黄河裸裂尻鱼
- 牛肝菌
- 壁钱幕
- 冬葵根
- 山棯叶
- 岳桦
- 癣草
- 马银花
- 知母
- 菝葜叶
- 芦根
- 鹧鸪脚
- 鳜鱼
- 鸡蛋果
- 枪刀药
- 麦角
- 蜂药
- 柠檬皮
- 井边草
- 山荷叶
- 象头花
- 三叉苦
- 麻牛膝
- 醉魂藤
- 雉脑
- 鲎胆
- 竹柏根
- 路边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