麂子草
《中华本草》:麂子草
拼音注音
Jǐ Zǐ Cǎo
别名
柄叶石松、石根子、石子草、石松柏、盗汗草、白布草、虱子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石杉科植物华南马尾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legmariurus fordii(Bak.)Ching[Lycopodium fordii Bak.]采收和储藏:夏末、秋初采收全草,去净杂质、泥土,晒干。
原形态
附生植物,茎柔软下垂,长20-30cm,多回二叉分枝。叶革质,螺旋状排列,基部扭曲而呈2列状;叶片椭圆形或披针形,长1-1.5cm,宽3-4mm,先端渐尖,基部圆楔形,全缘;主脉明显。孢子囊穗较营养叶部分略细瘦,顶生;孢子叶椭圆形或披针形,长4-6mm,宽约1mm,基部楔形,先端渐尖,全缘;孢子囊生于孢子叶腋,圆肾形,黄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低山常绿阔叶林区,附生在树干或岩壁上。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化学成分
全草含三萜类:千层塔烯二醇(serratenediol),千层塔三醇(tohogenol),千层塔烯三醇(serratriol),二表-千层塔烯二醇(diepi-serratenediol),21-表千层塔烯二醇(21-episerratenediol); 生物碱:石松灵碱(lycodoline),马尾杉任碱(phlegmariurine)A、B、C、M及福地明(fordimine)。
性味
苦;凉
功能主治
祛风通络;消肿止痛;清热解毒。主关节肿痛;四肢麻木;跌打损伤;咳喘;热淋;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鸡血藤
- 鸡根
- 关公须
- 鸡掌七
- 雉肝
- 蜇砂
- 蜂蜡
- 盘龙七
- 繁缕
- 大草蔻
- 贯众
- 赛北紫堇
- 筋骨草
- 伽喃香
- 将军树
- 长柄秋海棠
- 长白鱼鳞松
- 破血丹
- 嘉兰
- 金石斛
- 藏茄
- 大狗尾草
- 柿叶
- 自消容根
- 百合花
- 芥子
- 矮脚苦蒿
- 苏木蓝
- 南天竹根
- 铁藤根
- 山羊肉
- 谷蓼
- 钩栲
- 青海防风
- 鸡脚刺
- 铺地黍
- 玉簪
- 隔山消
- 冠果草
- 金钱草
- 辽东栎
- 红靛
- 小青杨
- 柱果木榄叶
- 牛心果
- 獭肝
- 雉脑
- 蟅虫
- 母猪藤
- 结香
- 鸡毛菜
- 向日葵茎髓
- 谷皮树
- 石蛇
- 多穗石柯茎
- 凉三七
- 肺形草
- 黄葛树
- 夜来香
- 过塘蛇
- 胆南星
- 蓬莱草
- 鸡排骨草
- 四棱通
- 秤砣梨
- 青蛇藤
- 麻油
- 海蟹壳
- 香石藤
- 七叶一枝花
- 心叶虎耳草
- 镰萼虾脊兰
- 青海马尾连
- 山香果
- 高粱泡叶
- 车桑仔根
- 狭叶山胡椒
- 狼尾巴花
- 赤楠蒲桃叶
- 多刺绿绒蒿
- 姜黄草
- 黄龙藤叶
- 短柄南蛇藤茎叶
- 镜面草
- 大头茶果
- 西南毛莨
- 隔山香
- 锡生藤
- 裂叶堇菜
- 猪鬃刚
- 甘肃棘豆
- 洋芋
- 柑核
- 扇叶人字果
- 白花蛇目睛
- 山吴萸果
- 湖北楤木
- 鼻烟
- 野京豆
- 五加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