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椒叶
《中华本草》:竹叶椒叶
拼音注音
Zhú Yè Jiāo Yè
英文名
Leaf of Chinese Wingleaf Prickyash
出处
出自《湖南药物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竹叶椒Zanthoxylum armatum DC.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Zanthoxylum armatum DC.[Z.planispinum Sieb.et Zucc.;Z.alatum Roxb.var.planispinum Rehd.et Wils.]采收和储藏:6-8月,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除去果皮,留取种子备用。
原形态
竹叶椒 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4m。枝直出而扩展,有弯曲而基部扁平的皮刺,老枝上的皮刺基部木栓化,茎干上的刺其基部为扁圆形垫状。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无毛,具宽翼和皮刺;小叶无柄;小叶片3-5,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5-9cm,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细小圆齿,两面无毛而疏生透明腺点,主脉上具针刺,例脉不明显,纸质。聚伞状圆锥花序,腋生,长2-6cm;花被片6-8,药隔顶部有腺点一颗;雌花心皮2-4,通常l-2个发育。蓇葖果1-2瓣,稀3瓣,红色,表面有突起的腺点。种子卵形,黑色,有光泽。花期3-5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300m以下的山坡疏林、灌丛中及路旁。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台湾等地。
性味
苦;辛;微温
归经
肺;脾经
功能主治
平喘利水;散瘀止痛。主痰饮喘息;水肿胀满;小便不利;脘腹冷痛;关节痛;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g;研末,1g。外用:适量,煎水洗。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竹叶椒叶
拼音注音
Zhú Yè Jiāo Yè
出处
《湖南药物志》
来源
为芸香科植物竹叶椒的叶片,夏、秋采收,晒干。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竹叶椒"条。
功能主治
治腹胀痛,肿毒,乳痈,皮肤瘙痒。
复方
①治腹胀痛:竹叶椒叶、吴萸子捣烂敷脐上。(《湖南药物志》)
②治肿毒:竹叶椒叶煎水洗。(《湖南药物志》)
③治乳痈:鲜竹叶椒叶捣烂调酒敷患处;另用鲜根一两,水煎调酒服。(《福建中草药》)
④治皮肤瘙庠:鲜竹叶椒叶,桉树鲜叶各半斤。水煎洗。(《福建中草药》)
⑤治蛇毒:竹叶椒叶捣敷患处。(《湖南药物志》)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草果药
- 竹节草
- 三叶铜钱草
- 接骨仙桃
- 屎咕咕
- 石上莲
- 蛋不老
- 女金丹
- 鲤鱼鳞
- 长石
- 麻油
- 掌叶半夏
- 桑叶露
- 见血飞
- 木瓜
- 薯良
- 砂仁壳
- 麻滓
- 假苦瓜
- 山胡椒根
- 节瓜
- 羊屎果树皮
- 白辣蓼
- 宽叶返魂草
- 大黄
- 老虎姜
- 胡麻叶
- 眼睛草
- 乌骨藤
- 罗汉果根
- 马鞭石斛
- 白贝
- 樗鸡
- 毛冬青
- 车前
- 狗脊
- 蝉翼藤
- 扁秆藨草
- 白草莓
- 灯笼草
- 独脚乌桕
- 粉藜
- 风叶藤
- 红走马胎
- 蓝圆鲹
- 苦茄
- 麦麸草根
- 簇生卷耳
- 千层楼
- 山黄麻
- 石凉伞
- 水银
- 台湾土豆蔻
- 香椿子
- 豨莶草
- 羊耳蒜
- 岩石羊
- 追骨风
- 云南野当归
- 扁担杆
- 慈竹沥
- 莿(木冬)
- 海蜇皮
- 水栀
- 芦荟花
- 野苋菜
- 玉溪天仙藤
- 木兰皮
- 龙眼核
- 功劳叶
- 迎春花叶
- 小果蕗蕨
- 石楠
- 紫芋
- 青叶丹
- 夜关门
- 野苋子
- 五指毛桃
- 草蛛
- 铜牛皮
- 西河柳
- 虎耳草
- 芦竹笋
- 大瓦韦
- 金光菊
- 聚藻
- 小接骨丹
- 竹根七
- 百尾笋
- 牛耳岩白菜
- 藤碎补
- 野薴麻
- 南天仙子
- 下果藤
- 干岩矸
- 天雄
- 竹芋
- 狭叶海金沙
- 栾犀
- 脆骨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