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椒叶
《中华本草》:竹叶椒叶
拼音注音
Zhú Yè Jiāo Yè
英文名
Leaf of Chinese Wingleaf Prickyash
出处
出自《湖南药物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竹叶椒Zanthoxylum armatum DC.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Zanthoxylum armatum DC.[Z.planispinum Sieb.et Zucc.;Z.alatum Roxb.var.planispinum Rehd.et Wils.]采收和储藏:6-8月,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除去果皮,留取种子备用。
原形态
竹叶椒 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4m。枝直出而扩展,有弯曲而基部扁平的皮刺,老枝上的皮刺基部木栓化,茎干上的刺其基部为扁圆形垫状。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无毛,具宽翼和皮刺;小叶无柄;小叶片3-5,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5-9cm,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细小圆齿,两面无毛而疏生透明腺点,主脉上具针刺,例脉不明显,纸质。聚伞状圆锥花序,腋生,长2-6cm;花被片6-8,药隔顶部有腺点一颗;雌花心皮2-4,通常l-2个发育。蓇葖果1-2瓣,稀3瓣,红色,表面有突起的腺点。种子卵形,黑色,有光泽。花期3-5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300m以下的山坡疏林、灌丛中及路旁。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台湾等地。
性味
苦;辛;微温
归经
肺;脾经
功能主治
平喘利水;散瘀止痛。主痰饮喘息;水肿胀满;小便不利;脘腹冷痛;关节痛;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g;研末,1g。外用:适量,煎水洗。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竹叶椒叶
拼音注音
Zhú Yè Jiāo Yè
出处
《湖南药物志》
来源
为芸香科植物竹叶椒的叶片,夏、秋采收,晒干。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竹叶椒"条。
功能主治
治腹胀痛,肿毒,乳痈,皮肤瘙痒。
复方
①治腹胀痛:竹叶椒叶、吴萸子捣烂敷脐上。(《湖南药物志》)
②治肿毒:竹叶椒叶煎水洗。(《湖南药物志》)
③治乳痈:鲜竹叶椒叶捣烂调酒敷患处;另用鲜根一两,水煎调酒服。(《福建中草药》)
④治皮肤瘙庠:鲜竹叶椒叶,桉树鲜叶各半斤。水煎洗。(《福建中草药》)
⑤治蛇毒:竹叶椒叶捣敷患处。(《湖南药物志》)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乌药子
- 南蛇藤根
- 山脚麻
- 春砂花
- 龙角
- 滴水珠
- 尖嘴林檎果
- 连香树果
- 狗乳汁
- 芭蕉油
- 野杜仲
- 透骨香根
- 省沽油
- 金丝矮陀陀
- 蒲儿根
- 野菰
- 娃娃鱼
- 月季花
- 猪牙皂
- 金叶子
- 红大戟
- 白矾
- 毛杨梅根皮
- 广东升麻
- 钓鱼竿
- 臭柏
- 菜头肾
- 狗脚草根
- 锈毛络石
- 莽草
- 金鸡尾巴草根
- 小旋鸡尾
- 细叶藤柑
- 黑鳞大耳蕨
- 粗梗黄堇
- 点头菊
- 大花素馨花
- 关木通
- 皱叶鼠李
- 蜘蛛
- 大叶狼豆柴
- 冬凌草
- 鸐雉
- 米仔兰花
- 五角叶葡萄
- 藤三七
- 树刁
- 孩儿茶
- 芜荑
- 霹水草
- 紫薇根
- 麻油
- 黑阳参
- 毛轴莎草
- 光杆琼
- 金棒锤
- 漏斗苣苔
- 牛耳枫
- 钱针万线草
- 高山金挖耳
- 薄柱草
- 草菇
- 射罔
- 壁钱幕
- 耳水苋
- 毛千屈菜
- 玳瑁肉
- 刺叶楤木
- 穿根藤
- 金橘根
- 吉丁虫
- 地黄花
- 虎刺
- 野核桃仁
- 扶桑根
- 苦丁茶
- 佩兰
- 地麻黄
- 垂花香薷
- 红菠菜
- 大马哈鱼
- 黄背草
- 骨牌蕨
- 船盔乌头
- 带刺马鞭
- 鸡血李
- 虎杖香蕈
- 栀子花根
- 秋海棠根
- 人参须
- 血水草根
- 猪仔笠
- 小巢菜
- 夏腊梅
- 紫薇花
- 白千层
- 矮陀陀
- 环草
- 石笔海胆
- 新木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