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喇叭
《中华本草》:小喇叭
拼音注音
Xiǎo Lǎ Bɑ
别名
地喇叭
出处
出自《贵州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石蕊科植物多层石蕊的地衣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ladonia verticillata Hoffm.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去杂质,洗净,晒干。
原形态
鳞叶发达,呈掌状深裂,分叉着生。裂片直径2-5mm,灰色、灰绿色。枝柄(孢子器柄)多单一直立,高1-1.5cm,粗1-2mm,先端呈杯状层层叠生,呈多层宝塔状。孢子褐色,着生于杯状孢子器边缘。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高山地带,多见于草甸灌丛中或岩石表面的苔藓植物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江苏、安徽、浙江、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地衣体鳞片状,掌状深裂,灰绿色。上面生有数孢子器柄,长约1cm,灰白色,先端呈杯状,边缘有锯齿,内面粉闰状。
性味
咸;微涩;性平。
功能主治
清凉止血。主咳血;外伤出血;汤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小喇叭
拼音注音
Xiǎo Lǎ Bɑ
别名
千层石蕊、树格达、地喇叭
来源
地衣类千层石蕊Cladonia verticillata Hoffm.,以地衣体入药。
生境分布
分布于贵州。
性味
咸、微涩,平。
功能主治
止血,清热。主治刀伤,咳血,烫伤。
用法用量
3~5钱,外用适量,研末或茶油调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小喇叭
拼音注音
Xiǎo Lǎ Bɑ
别名
地喇叭,树格达(苗名)。
出处
《贵州草药》
来源
为石蕊科植物千层石蕊的全草。夏季采收。
原形态
地衣类植物。平铺于岩石上,鳞片状,灰绿色。孢子器柄高1厘米左右,灰白色,先端杯状,边缘呈锯齿形,内面粉粒状,粗糙。孢子褐色,着生于杯状边缘上。
生境分布
生于路旁阴湿岩上。分布贵州。
性味
性平,味咸微涩。
功能主治
止血,清热。治咳血,刀伤,汤火伤。
复方
①治咳血:小喇叭五钱。煨水服。
②治刀伤:小喇叭,捣缄包患处。
③治汤火烫伤:小喇叭烘干研末,调菜油敷患处。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伤寒草
- 腊梅
- 地莓子
- 马蹄荷根
- 鹿衔草
- 乌奴龙胆
- 土瓜狼毒
- 乌金草
- 金缕半枫荷叶
- 薄荷露
- 白草
- 牛嗓管树
- 野大豆藤
- 舞草
- 蜻蜒兰
- 绿豆粉
- 峨眉香科
- 密花美登木
- 山桂皮
- 麻妹条叶
- 佛葵
- 金龙胆草
- 打虫果
- 倒生根
- 针筒线
- 红橡木子
- 入地金牛
- 金粉蕨
- 金刚散
- 白金果榄
- 冬瓜
- 香槐
- 墙草
- 铃铃草
- 天目木姜叶
- 细芦子藤
- 山大黄(波叶大黄)
- 三消草
- 杏仁防风
- 豨莶草
- 金雀马尾参
- 虎掌草
- 地骨皮
- 虫莲
- 鹅涎
- 珊瑚草
- 马缨杜鹃
- 粽巴叶
- 古钩藤
- 花姬蛙
- 蜡梅花
- 路边草
- 广藤根
- 红毛悬钩子
- 骆驼蹄瓣
- 石瓜子
- 金色狗尾草
- 白胶香
- 野樱花
- 万寿菊花
- 下冈哇
- 海鹞鱼肝
- 翅茎香青
- 大果卫矛
- 鸡腿蘑
- 小米口袋
- 莲蓬草
- 狮子草
- 毛连
- 千金花
- 酪
- 山棯子
- 野辣子
- 七叶子
- 波罗蜜核中仁
- 白补药
- 南天仙子
- 紫荆果
- 白枪杆根
- 毛蕊老鹳草
- 梓叶
- 米仔兰
- 刺果甘草
- 黄总花草
- 姜露
- 马桑
- 水八角
- 翅卫矛
- 丝点地梅
- 大树皮
- 白荷花露
- 千层塔
- 油茶子
- 青溪鳞毛蕨
- 竹叶
- 角花胡颓子
- 满山白
- 山苦草
- 狗脚迹
- 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