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叶
《中华本草》:肉桂叶
拼音注音
Ròu Guì Yè
来源
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innamomum cassia Presl[Laurus cinnamomum Andr.;L.cassia C.G.et Th.Nees]2.Cinnamomum cassia Presl var.macrophyllum Chu采收和储藏:秋季采制肉桂时采摘,阴干;也可随用随采,洗净鲜用。
原形态
1.肉桂,常绿乔木,高12-17m。树皮灰褐色,芳香,幼枝略呈四棱形。叶互生,革质;长椭圆形至近披针形,长8-17cm,宽3.5-6cm,先端尖,基部钝,全缘,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灰绿色,被细柔毛;具离基3出脉,于下面明显隆起,细脉横向平行;叶柄粗壮,长1-2cm。圆锥花序腋生或近顶生,长10-19cm,被短柔毛;花小,直径约3cm;花梗长约5mm;花被管长约2mm,裂片6,黄绿色,椭圆形,长约3mm,内外密生短柔毛;发育雄蕊9,3轮,花药矩圆形,4室,瓣裂,外面2轮花丝上无腺体,花药内向,第3轮雄蕊外向,花丝基部有2腺体,最内尚有1轮退化雄蕊,花药心脏形;雌蕊稍短于雄蕊,子房椭圆形,1室,胚珠1,花柱细,与子房几等长,柱头略呈盘状。浆果椭圆形或倒卵形,先端稍平截,暗紫色,长约12-13mm,外有宿存花被。种子长卵形,紫色。花期5-7月。果期至次年2-3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常绿阔叶林中、但多为栽培。资源分布:分布福建、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均有栽培,其中尤以广西栽培为多,大多为人工纯林。
形状
性状鉴别 叶呈矩圆形至近披针形,长8-20cm,宽4-5.5cm,先端尖,基部钝,全缘,上表面棕黄色或暗棕色,有光泽,中脉及侧脉明显凹下,下表面淡棕色或棕褐色,有疏柔毛,具离基三出脉且明显隆起,细脉横向平行。叶柄粗壮,长1-2cm,革质,易折断。具特异香气、味微辛、辣,叶柄味较浓。
化学成分
叶含挥发油0.37%,主要成分为桂皮醛(cinnamaldehyde)占50.04%,还有丁香烯(caryophellene),β-榄香烯(β-elemene),苯甲醛(benzaldehyde),菖蒲烯(calamenene),β-荜澄茄烯(β-cadinene)等。
药理作用
参见"肉桂"条。
性味
辛;温
炮制
拣净杂质。贮存干燥处,防霉变。
功能主治
温中散寒;解表发汗。主外感风寒;头痛恶寒;咳嗽;胃寒胸闷;脘痛呕吐;腹痛泄泻;冻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5-9g,鲜品10-30g。外用:适量,煎汤外洗。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庐山香科科
- 金刚藤头
- 芫花
- 萹蓄
- 蓟罂粟根
- 列当
- 孔公孽
- 乌蛇胆
- 地不容
- 竹林标
- 万年蒿
- 鸡爪花
- 亚乎奴
- 胡桃青皮
- 野苏麻
- 羊蹄实
- 樟梨
- 大九股牛
- 通天蜡烛
- 水虾子草
- 小飞蓬
- 寒莓
- 狗肝菜
- 九龙藤
- 杜仲藤
- 白毛蛇
- 五爪龙
- 蕉芋
- 毛蕨根
- 油茶花
- 橹罟子
- 鼠李根
- 绿玉树
- 九龙藤叶
- 金石斛
- 华细辛
- 玉簪花根
- 九节风
- 梨树根
- 短瓣女娄菜
- 赛金刚
- 走马风
- 走边疆
- 装饰卷柏
- 藏青果
- 走马胎叶
- 紫青藤根
- 纵条肌海葵
- 肿足蕨
- 自事口草
- 走游草
- 针叶火绒草
- 蜘蛛果茎叶
- 走茎丹参
- 追风伞
- 重唇鱼
- 锥连栎
- 长毛柃叶
- 长毛香科科
- 沼泽念珠藻
- 紫金牛根
- 朱砂莲
- 返顾马先蒿
- 土红苓
- 带刺马鞭
- 山乌珠
- 凤仙透骨草
- 草胡椒
- 火炭母
- 鹿仙草
- 玄精石
- 荔枝草
- 鹭鸶兰
- 玉米油
- 澜沧扁担杆
- 金不换
- 空柄假牛肝
- 水麻tiao
- 黄花铁线莲
- 石彭子
- 美人蕉
- 树腰子
- 铅丹
- 柳絮
- 蜥蜴
- 石青菜
- 葛藟根
- 干漆
- 蜣螂
- 木兰皮
- 野漆树根
- 牛筋草
- 建兰根
- 古钮菜
- 鸡血七
- 南天竹根
- 秋子梨
- 石芥菜
- 山羊肝
- 白龙穿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