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紫堇
《中华本草》:黄花紫堇
拼音注音
Huánɡ Huā Zǐ Jǐn
别名
冬司
来源
药材基源:为罂粟科植物扁柄黄堇的带根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rydalis mucronifera Maxim.[C.boweri Hemsl.]采收和储藏:7-9月采收,晒干。
原形态
扁柄黄堇 多年生草本,茎高约5cm。茎自颈部分枝,枝条密集丛生。基生叶长3-5cm;叶柄扁,长约4cm,宽达3mm,叶片轮廓心形,长约lcm,宽约1.2cm,三出羽状分裂或掌状分裂,末回裂片长圆形或倒卵形,通常先端具有短尖;茎生叶与基生叶相似而略小,超出花葶。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长1-2cm,花少而密集;苞片扇形,先端条裂,具短尖;萼片宽三角形;花瓣黄色,上花瓣长约8mm,瓣片背部具浅鸡冠突起,距圆筒状,略向上弯曲,下花瓣长达6mm,瓣背部具浅鸡冠状突起;子房卵圆形,花柱纤细,柱头4裂,蒴果椭圆形,成熟时在果柄先端下弯,包藏于苞片内。种子4枚,2列。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200-5300m的高山砂砾地或流石滩上。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青海、西藏。
化学成分
扁柄黄堇含原阿片碱(protopine),右旋山缘草定碱(adlumidine),比枯枯灵碱(bicuculline),碎叶紫堇碱(chei-lanthifoline)。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止痛。主流感;温病发热;胃炎;溃疡病;痢疾;坐骨神经痛;疮疖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花紫堇
拼音注音
Huánɡ Huā Zǐ Jǐn
来源
罂粟科黄花紫堇Corydalis boweri Hemsl.,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
西藏。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解热止痛。主治胃炎,溃疡病,痢疾,坐骨神经痛等症。
用法用量
1~2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黄花紫堇
拼音注音
Huánɡ Huā Zǐ Jǐn
别名
东丝勒(藏名)
出处
《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
为罂粟科植物黄花紫堇的带根全草。7~9月采收。
原形态
多年生矮小草本,高约4厘米。茎基部多分枝,成丛,茎上具有白色粉末,叶互生,具柄,掌状分裂,裂片边缘具长硬毛。花单生叶腋或枝端,黄色;花瓣4,唇形,有距;萼片2;雄蕊6。蒴果椭圆形,分裂为2果瓣。种子有附属体。
生境分布
生于山谷涧边潮湿地。分布西藏等地。
性味
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
解热止痛。治胃炎,溃疡病,痢疾,坐骨神经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钱。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月光花种子
- 关白附
- 毛葡萄叶
- 蟾皮
- 垂穗荛花
- 罗勒子
- 梅花参
- 茶膏
- 金钱木根
- 樗鸡
- 萝藦子
- 狭叶露珠草
- 蒌油
- 木瓜根
- 疣果冷水花
- 梓白皮
- 白花九里明
- 山油柑果实
- 石栗子
- 河豚鱼肝油
- 飞燕草
- 小棕皮头
- 高脚落山箕根
- 橡实壳
- 红刺藤
- 使君子
- 玉米油
- 云防风
- 荷青花
- 狐肠
- 荚蒾
- 鸐雉
- 露蜂房
- 鳍蓟
- 枇杷木白皮
- 山海螺
- 红花雪莲花
- 篱栏网
- 芦根
- 五代同堂
- 高粱泡
- 螺蛳
- 大黄茎
- 山黄皮
- 红树果
- 阴香根
- 薯良
- 千金藤
- 宝盖草
- 半蒴苣苔
- 马桑叶
- 胖根藤
- 异野芝麻
- 大桫椤
- 大一箭球
- 小果卫矛
- 澜沧扁担杆
- 玉溪天仙藤
- 瓠子子
- 水田七叶
- 水松枝叶
- 苏头
- 羊屎条根
- 一点红
- 东北堇菜
- 黄毛耳草
- 野菊花
- 刺藜
- 柳杉
- 林背子
- 黑塔子
- 法半夏
- 蛇接骨
- 龙利叶
- 杧果叶
- 黑阳参
- 鹅不食草
- 蓝花茶
- 辽东栎皮
- 石岩鸡
- 刺人参
- 夏丸
- 川山橙根
- 三叶莲
- 竹林标
- 尖山橙
- 倒挂草
- 华泽兰
- 冬瓜皮
- 瓜蒌
- 白珠树
- 橡实
- 杭州荠薴
- 三消草
- 黄花补血草
- 香根芹根
- 地苏木
- 六月合
- 酸枣根
- 大酸浆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