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裂碎米荠
《中华本草》:弹裂碎米荠
拼音注音
Dàn Liè Suì Mǐ Qí
别名
水菜花、水花菜。
来源
药材基源:为十字花科植物弹裂碎米荠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rdamine impatiens L.采收和储藏:春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弹裂碎米荠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20-60cm。茎直立,不分枝或有时上部分枝,表面有沟棱,有少数短柔毛或无毛。羽状复叶;基生叶叶柄长1-3cm,边缘通常有短柔毛,基部稍扩大,有1对托叶状耳;小叶2-8对,顶生小叶卵形,长6-13mm,宽4-8mm,边缘有不整齐钝齿状浅裂,小叶柄显着,侧生小叶与顶生的相似,自上而下渐小,通常生于最下的1-2对近于披针形,全缘,都有显着的小叶柄;茎生叶有柄,基部也有抱茎线形弯曲的耳,长3-8mm,小叶5-8对,卵形,侧生小叶与其相似,但较小;最上部的茎生叶小叶片较狭,边缘少齿或近于全缘;全部小叶散生短柔毛,有时无毛,边缘均有缘毛。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多数,形小,果期花序延长;萼片4,长椭圆形;花瓣4,白色,狭长椭圆形,长2-3mm,基部稍狭;雄蕊6,4长2短,长雄蕊长2.8-3mm,短雄蕊长约1.8mm;雌蕊1,子房柱状,花柱极短,柱头比花柱略宽。长角果线形,稍扁,长20-28mm,果瓣无毛,成熟时自下而上弹性旋裂。种子椭圆形,长1-3mm,棕黄色,边缘有极狭的翅。花期4-6月,果期5-7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50-3500m之间的山坡、路旁、沟谷、水边或阴湿地。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西北、西南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根细长。茎单一或上部分枝,长20-50cm;表面黄绿色,具细沟棱;质脆易断。奇数羽状复叶多皱缩,展平后基生叶叶柄基部稍扩大,两侧呈狭披针形耳状抱茎,小叶2-8对,小叶椭圆形,边缘有不整齐的钝齿裂,先端锐尖,基部楔形;茎生叶叶柄基部两侧有具缘毛的线形裂片抱茎,先端渐尖,小叶5-8对,卵状披针形,具钝齿裂。总状花序,有淡黄白色的小花或长角果,长角果线形而稍扁,长2-2.8cm,宽约1mm,果实成熟时,果丬自下而上弹性旋裂,每室种子1行。种子椭圆形,长1-3mm,棕黄色,边缘有极狭的翅。气微清香,味淡。
性味
淡;平
功能主治
活血调经;清热解毒;利尿通淋。主妇女月经不调;痈肿;淋证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大金刀
- 大狗尾草
- 大籽蒿
- 多花胡枝子
- 大麻漆
- 定心散
- 多足蕨
- 大白杜鹃
- 大人血七
- 大种半边莲
- 大种鹅儿肠
- 打碗花
- 杜仲
- 大夜关门
- 大戟
- 大脖子药
- 倒挂草
- 倒生莲
- 倒触伞
- 倒赤伞
- 刀灰树
- 单花芥
- 单花鸢尾
- 吊岩风
- 地莓子
- 地黄瓜
- 堆莴苣
- 多穗石柯
- 绣球防风果
- 大飞天蜈蚣
- 大花细辛
- 大金钱草
- 大三叶升麻
- 大麦
- 小乌泡根
- 对节叶
- 大叶蛇总管
- 打火草
- 大山豆
- 大金发藓
- 大金香炉
- 多鳞鳞毛蕨
- 大发散
- 对虾壳
- 大头茶果
- 大羊角瓢
- 多齿蹄盖蕨
- 大马蹄蕨
- 大麻药
- 大头狗
- 大报春花
- 大泡通
- 大腹皮
- 大苞叶千斤拔
- 大飞扬
- 大马哈鱼籽
- 大刺儿菜
- 大青叶
- 大风药
- 大驳骨丹
- 大叶南苏
- 大叶排草
- 打虫果
- 大叶香薷
- 大阳关
- 大黄连刺
- 大叶金花茶叶
- 大果榆
- 大风子
- 大乌金草
- 对对参
- 大肺筋草
- 大一箭球
- 大叶千斤拔根
- 大黑蒿
- 对叶油麻叶
- 大叶花椒
- 待宵草
- 大活
- 大狼把草
- 大金牛草
- 东北羊角芹
- 倒挂牛
- 倒钩刺
- 刀豆
- 杏子
- 地打果树皮
- 地柑
- 多穗石柯根
- 多花猕猴桃根
- 大发表
- 小叶枇杷
- 大飞扬草
- 大叶金花草
- 大酸浆草
- 定经草
- 大鱼鳅串
- 大叶鸡菊花
- 大巢菜
- 大麦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