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莓子
《中华本草》:地莓子
拼音注音
Dì Méi Zǐ
别名
黄帽子、黄刺儿根
英文名
Root of Yellowfruit Raspberry
出处
出自《陕西中草药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黄果悬钩子Rubus xanthocarpus Bur.et Franch.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ubus xanthocarpus Bur.et Franch.采收和储藏:春、秋季挖根,除去茎叶及细根,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
黄果悬钩子 半灌木状多年生草本。茎葡匐或向上,高30-50cm。小枝具棱,疏生基部膨大的小皮刺。叶互生;叶柄和叶轴散生皮刺;小叶3枚,有时5枚,长圆形,稀卵状披针形,顶生小叶长5-10cm,宽1.5-3cm,基部常有2浅裂片,侧生小叶长宽为顶生小叶之半,先端渐尖,基部圆形,边缘具不整齐锯齿,两面无毛,下面脉上有刺。花1-4朵成伞房状花序,花梗疏生皮刺;花白色,直径1-2.5cm;萼裂片外面密生细刺,内面有毛。聚合果房球形或半圆形,直径1-1.2cm,橘黄色。花期5-6月,果期8月。
栽培
1.气候土壤喜温暖湿润环境。一般土壤都可栽培。[br]2.种植用种子繁殖。四川地区在3月播种。开1.5米宽的畦,按行、株距各约30cm开穴,深约7cm,每穴播种子约10粒,每亩用种子2-3斤,播后施人畜粪水。[br]3.在6、10月再各除草、追肥1次,肥料以人畜粪水为生,最后1次可施土杂肥。[br]4.病虫害防治虫害有毛虫,发现时捕杀,也可用6%可湿性六六六防治。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600-3200m的山坡、路旁、林缘、林中或山沟石砾滩地。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安徽、四川等地。
性味
酸;微寒
归经
肝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主风火烂眼;目赤肿痛;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熏洗。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地莓子
拼音注音
Dì Méi Zǐ
别名
黄帽子、黄刺儿根
出处
《陕西中草药》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黄果悬钩子的根。春、秋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干。
原形态
低矮半灌木状多年生草本,全体疏生墓部膨大的皮刺。茎匍甸或向上,高10~30厘米。3出复叶,互生;小叶长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顶生小叶几比侧生小叶大1倍,长4~6厘米,近基部常有2浅裂,边缘具不整齐锯齿,两面无毛,下面脉上有刺;叶柄和叶轴散生皮刺;托叶披针形,有疏齿。花小,白色,单生或2~3朵形成伞房花序腋生或顶生;萼裂片卵形,先端尾尖,外面密被细刺,内面有毛;雄蕊和雌蕊均为多数。聚合果扁球形,橙黄色。
生境分布
生于山沟石砾滩地及土层较厚处.分布陕西、甘肃,青海、四川等省。
性味
酸,微寒。
功能主治
消炎止痛。治结膜炎,睑缘炎,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
外用:煎水熏洗或捣敷。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腊梅
- 马蹄荷根
- 鹿衔草
- 乌奴龙胆
- 土瓜狼毒
- 乌金草
- 金缕半枫荷叶
- 薄荷露
- 白草
- 牛嗓管树
- 野大豆藤
- 舞草
- 蜻蜒兰
- 绿豆粉
- 峨眉香科
- 密花美登木
- 山桂皮
- 麻妹条叶
- 佛葵
- 金龙胆草
- 打虫果
- 倒生根
- 针筒线
- 红橡木子
- 入地金牛
- 金粉蕨
- 金刚散
- 白金果榄
- 冬瓜
- 香槐
- 墙草
- 铃铃草
- 天目木姜叶
- 细芦子藤
- 山大黄(波叶大黄)
- 三消草
- 杏仁防风
- 豨莶草
- 金雀马尾参
- 虎掌草
- 地骨皮
- 虫莲
- 鹅涎
- 珊瑚草
- 马缨杜鹃
- 粽巴叶
- 古钩藤
- 花姬蛙
- 蜡梅花
- 路边草
- 广藤根
- 红毛悬钩子
- 骆驼蹄瓣
- 石瓜子
- 金色狗尾草
- 白胶香
- 野樱花
- 万寿菊花
- 下冈哇
- 海鹞鱼肝
- 翅茎香青
- 大果卫矛
- 鸡腿蘑
- 小米口袋
- 莲蓬草
- 狮子草
- 毛连
- 千金花
- 酪
- 山棯子
- 野辣子
- 七叶子
- 波罗蜜核中仁
- 白补药
- 南天仙子
- 紫荆果
- 白枪杆根
- 毛蕊老鹳草
- 梓叶
- 米仔兰
- 刺果甘草
- 黄总花草
- 姜露
- 马桑
- 水八角
- 翅卫矛
- 丝点地梅
- 大树皮
- 白荷花露
- 千层塔
- 油茶子
- 青溪鳞毛蕨
- 竹叶
- 角花胡颓子
- 满山白
- 山苦草
- 狗脚迹
- 豆腐
- 南木香
- 牯牛卵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