锯锯藤
《中华本草》:锯锯藤
拼音注音
Jù Jù Ténɡ
别名
猪殃殃
来源
药材基源:为茜草科植物锯锯藤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alium spurium L.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
原形态
锯锯藤 一年生草本,高20-80cm。须很多数。茎恒伏或稍斜举,具4棱,有分伎,棱上有倒刺。叶4-8片轮生;无柄;叶片长圆形,先端钝圆,具针状尖头,基部楔形,全缘,膜质。聚伞花序腋生;花小;花瓣4,淡绿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田野、林旁、路边。资源分布:分布于西藏等地。
化学成分
地上部分含环烯醚萜类成分:车叶草甙(as-peru1oside),水晶兰甙(monotropein),桃叶珊瑚甙(aucubin)。
性味
甘;辛;微苦;平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止血通淋。主淋证;尿血;阑尾炎;甲沟炎;跌打损伤;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 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锯锯藤
拼音注音
Jù Jù Ténɡ
别名
猪殃殃,桑恣噶尔布(藏名)。
出处
《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
为茜草科植物锯锯藤的全草。6~8月采收。洗净,切段,晒干。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20~80厘米。偃卧或稍斜举。根为多数须根。茎4棱,具分枝,棱上有倒刺。叶4~8片轮生,膜质,无柄,长圆形,先端钝圆,具针状尖头,基部楔形,全缘。聚伞花序腋生,花小,花瓣4,淡绿色。
生境分布
生于田野、林旁、路边。分布西藏。
性味
性平,味甘辛微苦。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通络,利尿止血。
复方
①治跌打损伤,筋骨疼痛,阑尾炎,尿血:锯锯藤三至五钱。煎汤服。
②治扭伤肿痛及脓性甲沟炎:鲜锯锯藤捣烂敷。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天门冬
- 小千金
- 朝鲜崖柏
- 大蒜
- 吊山桃
- 棉团铁线莲
- 西伯利亚青兰
- 笔仔草
- 大叶云实
- 箬蒂
- 悬钩子
- 芭茅
- 牛角瓜
- 花锚
- 黄麻根
- 草地黄芩
- 土蜂子
- 蚕豆叶
- 刺楸树根
- 拿虎
- 诃子叶
- 花叶九节木
- 自事口草
- 女儿红根
- 鳝鱼头
- 野牡丹根
- 岩松鼠骨
- 水红木花
- 华东膜蕨
- 虾蟆脑
- 棘豆根
- 油茶根皮
- 豹皮菇
- 兴安白头翁
- 二色补血草
- 羊齿天冬
- 薜瓣
- 大红花点地梅
- 蚕豆
- 血榧
- 茶油粑
- 尼泊尔鸢尾子
- 鱼寄生
- 青藤子
- 川贝母
- 海螺壳
- 行夜
- 挖耳草根
- 鱵鱼
- 环草石斛
- 马骨节
- 灰毛婆婆纳
- 毛瓣绿绒蒿
- 白八角莲
- 篱天剑
- 通脉丹
- 刺瓜
- 藏鮡肉
- 苦丁
- 犀牛皮
- 杜仲叶
- 细叶铁线莲
- 小金梅草
- 三叶海棠
- 金腰燕
- 青香藤
- 红母鸡草
- 小铜锤
- 荚蒾
- 山石榴
- 藏鮡骨
- 大麦奴
- 杜香
- 白残花
- 鸡麻
- 海带
- 土茶
- 甜瓜叶
- 廉姜
- 薯莨
- 水黾
- 太白丽参
- 插田泡
- 花南星
- 桦树皮
- 荷包牡丹根
- 血当归
- 羊蹄暗消
- 枳椇根
- 断血流
- 大夜关门根
- 荔枝壳
- 剑叶玉簪
- 猫头鹰
- 土千年健叶
- 铁箍散
- 佛手露
- 狗心
- 大树跌打
- 对生耳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