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葵
《中华本草》:佛葵
拼音注音
Fó Kuí
别名
锈草、排草叶、钮扣子、红莲草、白莲草、珍珠菜、红丝线
英文名
Herb of Oneflower Lycianthes, Oneflower Lycianthes
出处
出自《四川常用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茄科植物单花红丝线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cianthes lysimachioides (Wall.) Bitt.采收和储藏:8-9月采全草,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60cm。须根纤细,褐色。茎纤细,延长,基部常匍匐,有不定根。叶假双生,大小不等或近相等,卵形或卵状椭圆形;大叶片长4.5-7cm,宽2.5-3.5cm,小叶片长2-4.5cm,宽1.2-2.8cm,两种叶片均为膜质,边缘且小齿或微波状,叶上下两面均具节状毛,叶脉上较多。花单生于叶腋,花梗长0.8-1cm,花萼杯状钟形,上部裂成10个线状齿,外被白色透明分散单毛;花冠白色至浅黄色,取决合成筒状或浅钟状,上端5裂,裂片披针形;雄蕊5,着生于花冠筒喉部;雌蕊1,子房近球形。成熟浆果球形。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长于林下或路旁。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
味辛;性温;小毒
功能主治
解毒消肿。主痈肿疮毒;鼻疮;耳疮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洗。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佛葵
拼音注音
Fó Kuí
别名
锈草
出处
《四川常用中草药》
来源
为茄科植物单花红丝线的全草。8~9月采全草,晒干。
原形态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须根纤细,褐色。茎直立或基部匍匐,有不定根。单叶互生或上部近对生;叶片纸质,卵状椭圆形或卵圆形,长3~11厘米,边缘小齿或微波状,叶上面常有小白点,上下两面均有节状毛,脉上较多。花单生叶腋;花萼联合呈浅筒状,上部裂成10个线状齿,外面有卷曲毛;花冠白色,联合呈短筒状或浅钟状,上端5裂,裂片略呈披针形;雄蕊5,生于冠管口部;雌蕊1。浆果球形。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草丛中及林缘,或路旁半阴处。
性味
辛,温,有小毒。
功能主治
杀虫,去毒。治锈耳疮,鼻疮,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钱。
摘录
《*辞典》
《全国中草药汇编》:佛葵
拼音注音
Fó Kuí
别名
锈草、红丝线、珍珠菜叶
来源
茄科佛葵Lycianthes lysimachioides (Wall.) Bitt.,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
四川。
性味
辛,温。有小毒。
功能主治
杀虫,解毒。主治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
1~2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蛾药
- 由跋
- 凤眼草
- 番红花
- 番荔枝
- 蜂蝇
- 黑及草
- 鸡(土从)
- 红簕钩
- 鸡桑叶
- 旱田草
- 佛手柑
- 分筋草
- 粪鬼伞
- 木蜡树叶
- 鸡嗉子花
- 肥猪草
- 方儿茶
- 浮小麦
- 长筒马先蒿
- 鹌鹑蛋
- 肥肉草
- 鸡蛋七叶
- 相思子
- 福建柏
- 鹅脚木叶
- 枫柳皮
- 伏龙肝
- 花木通
- 凤尾搜山虎
- 鄂西粗筒苣苔
- 覆盆子
- 凤尾茶
- 番荔枝叶
- 川素馨
- 凤尾草
- 耳叶排草
- 番薯藤
- 伏毛苎麻
- 蜂斗菜
- 扶桑金星蕨
- 粉苞苣
- 佛手柑根
- 川明参
- 福建胡颓子叶
- 番石榴树皮
- 春花胡枝子
- 凤尾蕉花
- 伏毛山豆根
- 马缨杜鹃
- 羊洪膻
- 番泻叶
- 番薯
- 凤眼兰
- 凤冠草
- 番石榴皮
- 峨眉香科
- 大画眉草
- 通泉草
- 残槁蔃
- 耳水苋
- 枫香树皮
- 匐地风毛菊
- 楮叶
- 峨眉耳蕨
- 枫香树叶
- 粉霜
- 粉瘤菌
- 救必应
- 胡萝卜叶
- 鹅肠草
- 蝮蛇
- 佛杜树
- 羊不食
- 枫荷梨
- 腐婢
- 蜂毒
- 蝮蛇骨
- 佛手露
- 方榄
- 粪箕笃
- 蜂房
- 羊脂
- 福参叶
- 粉萆
- 橙子
- 伏牛花
- 茄花
- 药用倒提壶
- 莸叶醉鱼草
- 慈乌胆
- 燕子尾
- 佛手
- 枫树
- 法罗海
- 榧子
- 峨参叶
- 榧枝叶
- 粉菝葜
- 饿蚂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