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笋
《中华本草》:地笋
拼音注音
Dì Sǔn
别名
泽兰根、地瓜儿、地瓜、地蚕子、地笋子、地藕、野三七、水三七、旱藕
英文名
Rhizome of Shiny Bugleweed, Shiny Bugleweed
出处
出自《嘉佑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地笋和毛叶地笋的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copus lucidus Turcz.Lycopus lucidus Turcz.var.hirtus Regel.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洗净,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可达1.7m。具多节的圆柱状地下横走根茎,其节上有鳞片和须根。茎直立,不分枝,四棱形,节上多呈紫红色,无毛或在节上有毛丛。叶交互对生,具极短柄或无柄;茎下部叶多脱落,上部叶椭圆形,狭长圆形或呈披针形,长5-10cm,宽1.5-4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呈枯形,边缘具不整齐的粗锐锯齿,表面暗绿色,无毛,略有光泽,下面具凹陷的腺点,无毛工脉上疏生白以柔毛。轮伞花序多花,腋生;小苞片卵状披针形,先端刺尖,较花萼短或近等长,被柔毛;花萼钟形,长约4mm,两面无毛,4-6裂,裂片狭三角形,先端芒刺状;花冠钟形白色,长4.5-5mm,外面无毛,有黄色发亮的腺 点,上、下唇近等长,上唇先端微凹,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近圆形,2侧裂片稍短小;前对能育雄蕊2,超出于花冠,药室略叉开,后对雄蕊退化,仅花丝残存或有时全部消失,有时4枚雄蕊全部退化,仅有花丝、花药的残良;子房长圆形,4深裂,着生于花盘上,花柱伸出于花冠外,无毛,柱头2裂不均等,扁平。小坚果扁平,倒卵状三棱形,长1-1.5mm,暗褐色。花期6-9月,果期8-10月。本变种与正种不同处在于:茎棱上被白色向上小硬毛,节上密集硬毛;叶披针形,暗绿色,两商渐尖,上面密被细刚毛状硬毛,下面主要在肋及脉上被刚毛状硬毛,边缘具锐齿,并有缘毛。
形状
性状鉴别 根茎形似地蚕,长4-8cm,直径约1cm。表面黄棕色,有7-12个环节。质脆,断面白色。气香,味甘。
化学成分
1.葡萄糖(glucose),半服糖(galactose),泽兰糖(lycopose),水苏糖(stachyose),棉子糖(raffinose),蔗糖(sucrose)[1,2],另含虫漆蜡(lacceroic acid),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熊果酸(ursolic acid),β-谷甾醇[3]。[br]2.毛叶地笋 全草含挥发油和鞣质[4]。
性味
味甘;辛;性平
功能主治
化瘀止血;益气利水。主衄血;吐血;产后腹痛;黄疸;朋肿;带下;气虚乏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9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浸酒涂。
各家论述
1.《本草拾遗》:利九窍,通血脉,排脓治血。2.《日华子本草》:止鼻洪,吐血,产后心腹痛。3.《分类草药性》:和气养血,补精固气,治女子虚弱面白。4.《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虚弱,补中气,消水,疗白带。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地笋
拼音注音
Dì Sǔn
别名
地瓜儿、地瓜(《救荒本草》),地笋子、地蚕子(《草木便方》),地藕(《分类草药性》),水三七、野三七、旱藕(《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出处
《嘉佑本草》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地瓜儿苗的根茎。秋、冬采挖。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泽兰"条。
化学成分
含泽兰糖、葡萄糖、半乳糖、蔗糖、棉子糖、水苏糖等。
性味
甘、辛,温。
①《嘉佑本草》:"温,无毒。"
②《救荒本草》:"味甘。"
③《纲目》:"甘辛,温,无毒。"
功能主治
活血,益气,消水。治吐血,衄血,产后腹痛,带下。
①《本草拾遗》:"利九窍,通血脉,排脓治血。"
②《日华子本草》:"止鼻洪,吐血,产后心腹痛。"
③《分类草药性》:"和气养血,补精固气,治女子虚弱面白。"
④《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虚弱,补中气,消水,疗白带。"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百两金
- 玄明粉
- 小扁草
- 田螺
- 刺黄芩
- 倒地铃
- 小石韦
- 小花鸢尾
- 朝天子
- 棒棒木
- 刺齿凤尾蕨
- 骨节草
- 黄花独蒜
- 碗蕨
- 风车儿
- 榕树果
- 牛角瓜
- 化橘红
- 白薇
- 石蜡红
- 细草
- 血水草
- 蚬肉海棠
- 小柿子
- 花叶冷水花
- 骆驼蓬子
- 小花黄堇
- 续断
- 李树叶
- 兰花根
- 李树胶
- 银鱼
- 石上藕
- 多斑紫金牛
- 绣球防风果
- 浮海石
- 岭南花椒根
- 栗花
- 栗
- 兰竹参
- 栗树根
- 林问荆
- 广西莲座蕨
- 灰藋子
- 菥蓂子
- 六股筋
- 萱草嫩苗
- 沙芥
- 西南山茶
- 南板蓝叶
- 吕宋果
- 姜三七
- 银鲛
- 西河柳
- 绣线菊根
- 肖菝葜
- 西南小阴地蕨
- 蚬肉
- 苋根
- 李
- 毛翠雀花
- 豺皮樟根
- 香果树
- 虾须豆
- 三叶崖爬藤
- 石蕊
- 卤地菊
- 勒鱼
- 柳叶绣球菊
- 白酒草
- 装饰卷柏
- 香叶天竹葵
- 柳杉叶
- 香毛草
- 园金柑
- 小九头狮子草
- 慈竹
- 牡荆子
- 广藤根
- 铁牛皮
- 栎叶槲蕨
- 佛葵
- 草乌
- 兰草
- 水茴香
- 虾须草
- 十大功劳根
- 太白菊
- 刺玫
- 六棱菊
- 凉山虫草
- 野杜仲果
- 换锦花
- 地贵草
- 黄鳝藤
- 报春花
- 大叶花椒
- 葱汁
- 骆驼蓬
- 马刀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