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油
《中国药典》:肉桂油
拼音注音
Ròu Guì Yóu
英文名
OLEUM CINNAMOMI
来源
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 的干燥枝、叶经水蒸气蒸镏得到的挥发油。
形状
本品为黄色或黄棕色的澄清液体;有肉桂的特异香气,味甜、辛,露置空气中或存放日久,色渐变深,质渐浓稠。
本品在乙醇或冰醋酸中易溶。
相对密度应为1.055~1.070(附录ⅦA)。
折光率应为1.602~1.614(附录ⅦF)。
鉴别
取本品,冷却至0℃,加等容的硝酸振摇后,即析出结晶性沉淀。
含量程度
照气相色谱法(附录Ⅵ B)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聚乙二醇(PEG)-20M为固定相,涂布浓度为10%;柱温190℃。理论板数按桂皮醛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桂皮醛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4m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约50mg,精密称定,置10ml量瓶中,加无水乙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3μl,注入气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含桂皮醛(C9H8O)不得少于75.0%。
功能主治
驱风健胃。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0.02~0.2ml,一日0.06~0.6ml。
贮藏
遮光,密封,置阴凉处。
摘录
《中国药典》
《*辞典》:肉桂油
拼音注音
Ròu Guì Yóu
别名
桂皮油(《中国药典》)。
出处
《纲目拾遗》
来源
为用樟科植物肉桂的树皮、枝、叶经蒸馏所得的芳香油。
形状
为黄色或黄棕色的澄明液体。有桂皮的特臭,味甜、辛。露置空气中,或存放日久,其色逐渐变深,质渐浓厚。微溶于水,能溶于相同体积的醇及冰醋酸中。
性味
①《纲目拾遗》:"性热。"
②《广西中药志》:"味甜辛,性温。"
功能主治
①《纲目拾遗》:"功同肉桂。"
②《广西中药志》:"芳香健胃,驱风。外用:治风湿及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
内服:开水冲,0.2~1分。外用:摩涂。
复方
治各种疟:灯草一茎,约长三、四寸,以水稍润,再以肉桂油涂之,贴背脊风府穴,下至肺俞止,外以绵纸条封之。须临发前一、二时为之,或先一日更妙,贴后,次日发疟更重,嗣后渐减。(《养素园传信方》)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海狗油
- 密叶天胡荽
- 银柴胡
- 狭绿叶线蕨
- 黄竹参
- 野鸡肉
- 七角风
- 椿树花
- 千屈菜
- 蕨
- 木防己
- 三消草
- 东北桤木
- 红果参
- 川滇桤木
- 龙齿
- 蟑螂
- 家白蚁
- 木槿根
- 海芋
- 龙血树
- 大花卫矛果
- 蛤蜊粉
- 米碎花
- 囊距翠雀
- 萹蓄
- 白薯莨
- 青酒缸
- 东风菜根
- 猫骨
- 刷把草
- 土牡蛎
- 岗梅根
- 黄羊肉
- 黄花香薷
- 功劳叶
- 地龙
- 苦草
- 楮实子
- 一点红
- 补血薯
- 蚌花
- 流苏子根
- 鬼臼叶
- 地肤子
- 姜叶
- 马比木
- 水冬瓜根
- 红榔木
- 黑塔子根
- 华无柱兰
- 望江南
- 粉萆薢
- 大鳞毛蕨
- 大接骨丹
- 奶浆参
- 黄花香
- 地菍
- 树腰子
- 野兔脑
- 谷芽
- 猕猴桃藤中汁
- 鹅掌揪根
- 润肺草
- 鲜黄连
- 铁线草
- 漆树根
- 鸡脚刺
- 接骨木
- 刺茶美登木
- 菠菜
- 刀豆
- 稻草
- 圆萼刺参
- 一匹草
- 常春藤
- 辣椒
- 大叶蒟
- 隔山消
- 石瓜子莲
- 铁落
- 桤木
- 屎咕咕
- 蛇疙瘩
- 红毛草
- 大夜关门
- 紫金龙
- 茱苓草
- 獾油
- 金箔
- 虫牙药
- 飞机草
- 金刚刺
- 了哥王根
- 红孩儿
- 白蔹
- 望月砂
- 蟾酥
- 柞蚕蛹
- 建兰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