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牯牛
《中华本草》:九牯牛
拼音注音
Jiǔ Gǔ Niú
别名
黑酸杆、地柏、蓼草、羊耳朵、酸兰
出处
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倒毛蓼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molle D Don var.rude(Meissn.)A.J.Li[P.rude Meissn.;P.Paniculatum Bl.var.Rude(Meissn.)Steward」采收和储藏:夏、秋间采收,晾干。
原形态
直立草本,高达1m。多分枝,植株被紧贴的倒伏毛,尤以节处、叶柄和叶面中脉处较显着。叶互生;叶柄粗壮,长l-1.5cm;托叶鞘膜质,偏斜;叶片近革质,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长8-12cm,宽3.5-6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侧脉羽状,下面干时呈暗黑色,背面脉上有毛,叶全缘。大型圆锥花序顶生;花被5裂,白色;雄蕊8枚;花往3,柱头头状。瘦果三棱形,包于宿存的花被内。花、果期夏秋季。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2200-3000m的高山草地。资源分布:分布于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性味
辛;微甘;性温
功能主治
活血;调经;止痛。主月经不调;小腹胀痛;痨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或浸酒。
复方
1.治月经不调(腹胀痛):九牯牛三至五钱,大马蹄草三钱。煎酒服。2.治痨伤:九牯牛一两,大血藤、小血藤各五钱。泡酒服。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九牯牛
拼音注音
Jiǔ Gǔ Niú
来源
蓼科九牯牛Polygonum rude Meisn.,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
贵州。
性味
辛、微甘,温。
功能主治
通经,镇痛。主治月经不调,劳伤。
用法用量
3~5钱。水煎服或泡酒服。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九牯牛
拼音注音
Jiǔ Gǔ Niú
出处
《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
为蓼科植物九枯牛的全草。夏、秋季采收。
原形态
直立草本。茎有毛。叶互生,长椭圆形,长8~15厘米,宽3~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托叶鞘状膜质。总状花序,呈圆锥花序式排列,顶生;花序柄红色,有毛;苞片鞘状,红褐色;花瓣5,白色。
生境分布
生于水沟边。
性味
性温,味辛微甘。
功能主治
通经,治痨伤。
复方
①治月经不调(小腹胀痛):九枯牛三至五钱,大马蹄草三钱。煎酒服。
②治痨伤:九枯牛一两,大血藤、小血藤各五钱。泡酒服。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假稻
- 金丝草
- 金丝莲
- 金刚一棵蒿
- 金樱叶
- 金樱花
- 金环蛇
- 筋骨散
- 九龙吐珠
- 假地豆
- 假百合
- 假蒟叶
- 角花翠雀
- 豇豆
- 豇豆壳
- 酒糟
- 酒药花
- 金橘
- 金甲豆
- 九牛力
- 秫米
- 淡秋石
- 戟形石韦
- 金毛七
- 金瓜核
- 九里根
- 假酸浆子
- 假酸浆花
- 剑花
- 角盘兰
- 河豚鱼肝油
- 酒瓶花
- 金瓜
- 红门兰
- 花叶矮陀陀
- 山樱桃核
- 蕨麻
- 金橘叶
- 榆树
- 九牛薯
- 九牛造茎叶
- 九节莲
- 九龙根
- 京大戟
- 假苦瓜
- 金不换
- 金橘核
- 金橘露
- 九头青
- 九子连环草
- 假大薯
- 卷丹
- 豇豆叶
- 酒
- 酒饼叶
- 金刚散
- 九倒生
- 九龙藤
- 九龙藤叶
- 假友水龙骨
- 假荔枝根
- 蕺叶秋海棠
- 见血封喉
- 石上蕉
- 金丝桃
- 了哥王
- 鹿尾
- 毒芹
- 川谷根
- 角螺
- 蝗虫
- 九味一枝蒿
- 假蒟果穗
- 剑叶铁角蕨
- 卷耳
- 糙叶千里光
- 假香附
- 角茴香
- 角螺厣
- 九子不离母
- 三叶茶
- 剪红纱花
- 剪草
- 角翅卫矛根
- 金冠鳞毛蕨
- 小叶黑面叶
- 卷伞菌
- 蠘
- 金丝藤仲
- 金匙叶草
- 红钉耙藤
- 九眼独活
- 见血飞
- 黄荆
- 角叉菜
- 金丝杜仲
- 金叶柃
- 金果榄
- 棕板
- 九里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