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苦瓜
《*辞典》:假苦瓜
拼音注音
Jiǎ Kǔ Guā
别名
假蒲达(《本草求原》),包袱草、风船葛(《广州植物志》),鬼灯笼、三角泡、三角灯笼(《广西中药志》),金丝苦楝、眼睛草(《泉州本草》)。
出处
《生草药性备要》
来源
为无患子科植物倒地铃的全草。夏、秋季采收。
原形态
一或二年生缠绕草本,质柔,高约4米,多少被柔毛。茎和枝有明显的槽纹。叶通常2回3出复叶,互生,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约5~9厘米,锐尖头,边缘具粗大锯齿,光滑无毛。花序腋生,梗长5~7厘米,近顶端部分枝处有2、3枝卷须。花数朵成近伞形的聚伞花序;两性花,萼4片,外2片稍小;花瓣白色,4片,大小不等,其中两片特大,常与萼片粘合,基部之上有大而扁平的鳞片1枚,其他2片有冠状鳞片1枚;雄蕊8,子房上位,3室;雄花与两性花相似,而雌蕊退化。蒴果,膜质,膨胀成倒卵形,有三棱,先端截头状,常被柔毛。种子黑色,球形。花期7月。
生境分布
生于旷野、村边及灌丛中。分布我国西南及广东、广西、台湾等地。产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形状
干燥全草,茎粗2~4毫米,黄绿色,有深纵沟槽,分枝纤细,多少被毛,质脆,易折断,断面粗糙。叶多脱落、破碎而仅存叶柄,2回3出复叶,小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暗绿色。花淡黄色,干枯,与未成熟的三角形蒴果附于花序柄顶端,下方有卷须。气微,味稍苦。以全草叶多、足干为好。
化学成分
风干的种子含水分11%,灰分3%,总氮量2%,有机磷酸化物2%和脂肪油32%。
种子油的甘油酯中含廿(碳)烯-11-酸42%,棕榈酸3%,亚麻酸8%,亚油酸8%,油酸22%露,硬脂酸2%,花生酸10%,低分子量的酸和C22酸,共5%。种子油的特点是含氰脂约55%,其中49%是1-氰-2-羟甲基丙烯-2-醇-1的甘油二酯。6%是1-氰-2-羟甲基丙烯-1-醇-3的甘油二酯。
种子中尚含丰富的粘液质、皂甙。
药理作用
种子油对麻醉狗有降压作用,开始快,持续1.5小时;种子的醇提水溶液的降压作用能持续2~4小时。
性味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苦,性寒。"
②《泉州本草》:"辛甘淡,微寒,无毒。"
归经
《泉州本草》:"入肝、肾二经。"
功能主治
清热,利水,凉血,解毒。治黄疸,淋病,疔疮,水泡疮,疥癞,蛇咬伤。
①《生草药性备要》:"凉血消疮,去黄气,理蛇伤。"
②《岭南采药录》:"煎水洗疥痛,少入服剂。"
③《南宁市药物志》:"消炎解毒,内服外敷治蛇伤及小儿睾丸热肿。煎水洗涤治白泡疮及阴囊肿痛。"
④《广西中药志》:"治小儿头疮及水泡疮。"
⑤《泉州本草》:"清热解毒,逐血祛瘀,通五淋,利小便。主治诸淋,大小便不通,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复方
①治诸淋:干倒地铃三钱,金钱薄荷二钱。煎汤服。
②治大小便不通:干倒地铃五钱。煎汤冲黄酒服。
③治糖尿病:棕仔草鲜草二两。煎服。
④治跌打损伤:倒地铃三至五钱。研末,泡酒服。
⑤治疔毒:倒地铃鲜草合冷饭粒及食盐少许捣敷患处。(①方以下出《泉州本草》)
⑥治百日咳:倒地铃干草三至五钱。水煎调冰糖服。(《闽南民间草药》)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尖头蚱蜢
- 紫云英
- 奇林翠雀
- 山白果
- 白仙茅
- 护心草
- 地钱
- 乌梅
- 十两叶
- 麻黄
- 薄荷素油
- 黄花小二仙草
- 肾经草
- 朱砂根叶
- 荠菜
- 树茭瓜果
- 娃娃鱼
- 刮筋板
- 椒蒿
- 秋唐松草
- 风花菜
- 黄花蒿
- 吐烟花
- 烂茶叶
- 龙齿
- 还阳草
- 熊胆
- 小青杨
- 千里光
- 红豆蔻
- 饭团藤
- 荠苨
- 竹黄
- 贝齿
- 升药底
- 蓖麻子
- 中华石龙尾
- 红帽顶
- 柞木枝
- 紫丁香
- 过墙风
- 黑塔子
- 白背枫
- 黄总花草
- 簝叶竹根
- 树三角枫
- 白果树皮
- 青竹标
- 山陀螺
- 小叶柳
- 马蹄荷根
- 小白薇
- 刺菠
- 绵枣儿
- 山木通根
- 西番莲
- 土燕窝泥
- 山梅花根皮
- 全缘凤尾蕨
- 毛五加皮
- 大沙叶
- 红瑞木
- 地丁
- 七里香
- 大叶醉鱼草
- 猕猴桃藤中汁
- 乌蔹莓
- 瓜子金
- 香榧草
- 刺果藤仲
- 环纹苦乳菇
- 接筋草
- 芦竹
- 顶果膜蕨
- 锅铲叶
- 水田碎米荠
- 石瓜子莲
- 美丽胡枝子
- 使君子叶
- 石螃蟹
- 苍蝇草
- 姜石
- 萹蓄
- 铧头草
- 水蔓青
- 春不见
- 蛇婆子
- 太平莓
- 厚皮树
- 异木患
- 玄精石
- 麻柳树根
- 黄芩
- 天山花楸
- 鱼脑石
- 南天竹根
- 酢浆草
- 假菠萝
- 土半夏
- 灯心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