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地桃花
《中华本草》:黄花地桃花
拼音注音
Huánɡ Huā Dì Táo Huā
别名
黄花虱麻头、千打槌、地桃花、黐头婆、玉如意、火蒴麻、生毛栏路虎、黄花虱母子。
英文名
Root of Common Triumfetta
出处
出自《中医方药学》
来源
药材基源:为椴树科植物刺蒴麻的根或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iumfetta rhomboidea Jacq.[T.bartramia L.]采收和储藏:冬季或早春萌发前挖取根部,洗净泥沙,切片,鲜用或晒干。全草,全年均可采,切段,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刺蒴麻 亚灌木。嫩枝被灰褐色短茸毛。叶互生;叶柄长1-5cm;叶片纸质,生于茎下部的阔卵圆形,长3-8cm,宽2-6cm,先端常3裂,基部圆形;生于茎上部的长圆形;上面有疏毛,下面有星状柔毛,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基出脉3-5条,两侧脉直达裂片尖端。聚伞花序数枝腋生,花序柄及花柄均极短;萼片狭长圆形,长5mm,顶端有角,被长毛;花瓣比萼片略短,黄色,边缘有毛;雄蕊10;子房有刺毛。果球形,不开裂,被灰黄色柔毛,具钩针刺长2mm,有种子2-6颗。花期复、秋季。
栽培
生物学特征 喜温暖湿润的气候。较耐旱、耐瘠。在红黄壤上能正常生长,以排水良好、疏松而含腐殖质的壤上栽培为宜。[br]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春播手3月,按行距35cm开沟条播,沟深5cm,将种子均匀播人沟里,覆盖细土3cm,浇水保湿,播后约20d左右出苗。[br]田间管理 苗高5cm左右时间苗,按株距10cm留苗1株。[br]当苗高10cm时定苗,按株距15cm留1株。定苗后,每年中耕除草3-4次。并结合追肥。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林边灌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性味
苦;寒
归经
肺;膀胱经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通淋化石。主风热感冒;痢疾;泌尿系结石;疮疖;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鲜叶捣敷。
复方
①治石淋(泌尿系结石): 黄花地桃花一至二两。水煎二次分服;服一至四剂后,可加车前草、透骨消同煎服。②治感冒风热表证: 黄花地桃花、鬼针草、金丝草同煎服。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黄花地桃花
拼音注音
Huánɡ Huā Dì Táo Huā
别名
黄花虱麻头(《中医方药学》),缡头婆、密马专(《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出处
《中医方药学》
来源
为椴树科植物刺蒴麻的根。
原形态
半灌木,高约1米,全株稍被毛。茎或分枝下部的叶菱状宽卵形或宽卵形,3裂,上部叶卵形,不裂,长3~8厘米,宽1.5~5.5厘米,基部四,边缘有锯齿,上面疏生单毛或分叉的毛,下面稍密并有星状毛;叶柄长0.5~5厘米。聚伞花序数个腋生;花黄色;萼片矩圆形,长约5毫米,先端有角;花瓣比萼片梢短;雄蕊8~15;子房有刺毛。果实近球形,径约3毫米,有短毛和刺,刺先端反曲。
生境分布
生林边灌丛中。分布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利尿化石。治石淋,感冒风热表证。
复方
①治石淋(泌尿系结石):黄花地桃花一至二两。水煎二次分服;服一至四剂后,可加车前草、透骨消同煎服。
②治感冒风热表证:黄花地桃花、鬼针草、金丝草同煎服。(性味以下出《中医方药学》)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路旁菊
- 芭蕉头
- 地红子根
- 榆皮涎
- 蜻蜓兰
- 溪黄草
- 红川乌
- 蝲蛄石
- 甘蕉根
- 白花菜子
- 山狸子骨
- 木耳
- 糖橘红
- 小叶石楠
- 刺瓜
- 蚂蝗七
- 假葡萄
- 鸳鸯
- 扁豆叶
- 臭樟
- 四轮香
- 大叶子
- 强壮莲座蕨
- 山乌桕叶
- 大乌泡
- 红花锦鸡儿
- 紫弹树枝
- 红根
- 鹅掌楸根
- 黑果小檗
- 香鼬
- 长叶丹参
- 山白蜡条
- 山猫儿
- 苦白蜡
- 羽裂星蕨
- 细花丁香蓼
- 吊山桃
- 悬钩茎
- 大瓦韦
- 牛目椒
- 吊兰
- 沙茴香
- 大花剪秋罗
- 佛手
- 浙桐皮
- 茶子
- 篦梳剑
- 香橼根
- 石莽草
- 大良姜
- 雪猪骨
- 乌鱼蛋
- 海浮石
- 华山矾根
- 无柄卫矛
- 白扁豆
- 葫芦茶
- 水枇杷叶
- 小叶黑面叶
- 方叶五月茶
- 蛇百子
- 山菅兰
- 九节风
- 大过路黄
- 苦地丁
- 点地梅
- 杏香兔耳风
- 龟版胶
- 剪刀股
- 多蕊蛇菰
- 春花木
- 山黄麻叶
- 桦菌芝
- 蝙蝠
- 鸽粪
- 苦草
- 马齿
- 鹅绒藤
- 乌榄核
- 华萝藦
- 费菜
- 荚蒾
- 土牡蛎
- 木瓜核
- 昂天莲
- 老鼠耳
- 地蜂子
- 紫丁香
- 萹蓄
- 山尖菜
- 川莓
- 柱果铁线莲
- 鳝鱼
- 海藻
- 川贝母
- 过江龙
- 马骝卵
- 广西过路黄
- 野靛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