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蠹虫蛀末
《中华本草》:竹蠹虫蛀末
拼音注音
Zhú Dù Chónɡ Zhù Mò
别名
竹蛀屑
英文名
frass by bamboo moth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粉蠹科动物褐粉蠹的幼虫蚀害竹竿后的蛀屑。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ctus brunneus Steph.采收和储藏:捕捉竹蠹虫时,同时收集竹竿蛀孔中的粉屑。
原形态
褐粉蠹,体形小而细长,长约5mm,亦褐色。头部隐于前胸下,触角1对,从眼前直出,分11节,末端呈棍棒状。口器适于咀咬,上唇突出,大腮端具2齿,小腮须呈长丝状。前胸节能转动,翅2对。前翅为角质坚固的翅鞘,上有多数纵行的隆起;后翅膜质,适于飞翔。足3对,各有跗节5节。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多栖于竹林中。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南方各地。
性味
味苦;性寒
归经
心;肝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去湿敛疮。主耵耳流脓水;湿毒臁疮;烧烫伤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撒敷或调涂。
各家论述
《纲目》:治耵耳出脓水,汤火伤疮。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竹蠹虫蛀末
拼音注音
Zhú Dù Chónɡ Zhù Mò
别名
竹蛀屑(《圣惠方》)。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竹蠹虫科昆虫竹蠹虫幼虫蚀害竹秆后的蛀屑。
功能主治
《纲门》:"治聤耳出脓水,汤火伤疮。"
用法用量
外用:撒敷或调涂。
复方
①治聤耳出脓:竹蛀屑、狼牙、白蔹等分。同研令细,每用少许,纳于耳中。(《圣惠方》)
⑦治汤火灼烂:竹中蠹虫末,涂之。(《备急方》)
⑧治湿毒臁疮:枯竹蛀屑、黄柏末等分。先以葱、椒、茶汤洗净,搽之,日一上。(《纲目》)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沙前胡子
- 皂荚根皮
- 工布乌头
- 栀子根
- 皂荚子
- 藏荆芥
- 杠香藤
- 一窝鸡
- 川山橙根
- 菜板
- 黑塔子根
- 苡芭菊
- 红树皮
- 川楝子
- 鳢鱼
- 桂花
- 黑虎七
- 竹节三七
- 华南桦
- 玉米花
- 栀子
- 窄叶飘带草
- 华细辛
- 云南山梅花
- 干冬菜
- 珍珠露水草
- 倒水莲
- 朱蕉花
- 柱果木榄果
- 水老虎
- 土燕窝
- 半把伞
- 玉叶金花
- 桂竹糖芥
- 早谷藨
- 烂茶叶
- 柱果木榄叶
- 玉龙鞭
- 紫萁
- 枣树皮
- 熊尾草
- 野鸦椿根
- 银木荷皮
- 水蕨
- 中华石楠果
- 羊乳
- 小垂头菊
- 巴旦杏仁
- 化血胆
- 云支花
- 紫花堇菜
- 珍珠绣球
- 燕麦草
- 牯牛卵囊
- 红黑二丸
- 倒触伞
- 合血香
- 紫竹根
- 石腊竹
- 野鸡头
- 栝楼子
- 毛八角枫
- 倒生莲
- 银鱼
- 紫茎牙痛草
- 竹叶
- 毛八角莲
- 蜘蛛网
- 广豆根
- 三十六荡
- 紫花芥
- 玉
- 盐匏藤果
- 倒钩刺
- 胡萝卜
- 木耳
- 华无柱兰
- 羊不食
- 直立婆婆纳
- 橄榄核
- 梦花根
- 丁癸草
- 羊蹄肉
- 珍珠草
- 枕材
- 竹林标
- 广石豆兰
- 羊角棉
- 枳实
- 合欢皮
- 芒刺复叶耳蕨
- 紫花苣苔
- 倒心叶桃叶珊瑚
- 云南地黄连
- 云南莲座蕨
- 枸骨树皮
- 淫羊藿
- 硬枝黑锁梅
- 厚朴花
- 华南皂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