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芙蓉
《中华本草》:水芙蓉
拼音注音
Shuǐ Fú Rónɡ
别名
水薄荷、软骨倒水莲、水管筒、三叉草、水管草、通关草、马上消、麻雀草、马下消、止咳草
英文名
Herb of Fragrant Marshweed
出处
出自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
药材基源:为玄参科植物紫苏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mnophila aromatica (Lam.) Merr.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一年生或多的生草本,高30-70cm。茎基部匍匐状,茎节上生根,茎中空,圆柱形,浅绿色,肉质,全株有香味。叶对生或三叶轮生;无柄;叶片卵状披针形至披针状椭圆形,长1-5cm,宽0.3-1.5cm,先端短尖,基部抱茎,边缘有小锯齿,有小腺点。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梗长5-20mm,无毛或被腺点;小苞片条形至条状披针形;萼片披针形,通常短于花梗,长约5mm;花冠白色、蓝紫色或粉红色,长10-13mm,外面疏被细腺点,内面被白色柔毛;花柱先端扩大,柱头2,片状。蒴果卵圆形,长约6mm。花、果期3-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旷野、塘边水湿处。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
药理作用
水芙蓉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于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和乙型链球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
性味
味辛;性凉
功能主治
清肺止咳;消肿解毒。主感冒咳嗽;百日咳;毒蛇咬伤;疮痈肿毒;癣疥;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15-30g;或浸酒。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绞汁涂;或煎水洗。
注意
孕妇忌服。
各家论述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消肿止痒。治毒蛇咬伤,疮痈肿毒,癣,皮肤瘙痒。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水芙蓉
拼音注音
Shuǐ Fú Rónɡ
别名
麻雀草(《岭南大学校园植物名录》),水管筒、三叉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水薄荷、软骨倒水莲(《广东中草药》)。
出处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
为玄参科植物紫苏草的全草。全年可采。
原形态
多年生直立或斜举草本,基部匍匐状,高15~30厘米。茎中空,圆柱形,浅绿色,有节,肉质,全株有香气。叶对生或3叶轮生;披针形,长1.5~4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半抱茎,边缘有小锯齿,叶上有腺点;无柄。花通常单生于叶腋,亦有数朵排成总状花序的;萼片披针形,通常短于花柄,长约5毫米;花冠淡红色虏白色,长约1厘米。蒴果长椭圆形。花期10月。
生境分布
生于沟边、田边,沼泽等湿地上。分布华南各地。
性味
辛,凉。
①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辛,凉。"
②《广东中草药》:"辛淡微涩,凉。"
功能主治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消肿止痒。治毒蛇咬伤,疮痈肿毒,癣,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钱(鲜者0.5~1两);或浸酒。外用:捣敷、绞汁涂或煎洗。
注意
孕妇忌服。
复方
①治毒蛇咬伤:水芙蓉五钱,穿心莲八钱,捣烂冲米酒适量,取药液内服,渣外搽伤口周围。(《广东中草药》)
②治感冒:水芙蓉五钱至一两,煎服。(《广东中草药》)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落花生
- 杏花
- 头顶一支花
- 荔枝叶
- 河蚌
- 春不见
- 菊花根
- 杏树皮
- 须叶藤
- 小倒钩藤
- 公鱼
- 白降丹
- 过路惊
- 雷公藤
- 土圞儿
- 核桃叶
- 糠油
- 香叶天竹葵
- 酸猴儿
- 鬣羚角
- 罗浮柿根
- 雁肪
- 川楝子
- 胆矾
- 卷心菜
- 射干
- 高粱泡
- 瘤毛獐牙菜
- 番红花
- 雪上一支蒿
- 牿岭勾儿茶
- 刺猬皮
- 人中黄
- 女贞根
- 白胶香
- 赶山鞭
- 黄瓜
- 叶下红
- 藕
- 牛蹄甲
- 香蕉
- 长松
- 侧耳
- 红粘谷子
- 石珠
- 黄毛岩白菜
- 无患树皮
- 黑骨头
- 观音竹
- 桑枝
- 通脉丹
- 麻腐
- 山豆根
- 桑耳
- 狗泡草
- 山禾串
- 葛藟叶
- 野菱根
- 大金银花
- 地黄瓜
- 早谷藨
- 云香草
- 羊黄
- 陈冬菜卤汁
- 尖舌苣苔
- 四角蒲桃
- 藏报春花
- 鹅脚木叶
- 山丹
- 通草
- 清风藤
- 天葵子
- 千年不烂心
- 野荔枝果
- 仙人球
- 喜鹊肉
- 雪猪油
- 蓝萼香茶菜
- 金毛七
- 木棉皮
- 白蔻
- 阔叶箬竹
- 尿泡草
- 绛梨木子
- 黄花虱麻头
- 猫儿眼睛
- 橘
- 细木通
- 贵州远志
- 鳕鱼鳔
- 芨芨草
- 水葱
- 云南丹参
- 满山红
- 胡萝卜
- 满天星
- 腥藤
- 香茅花
- 鞭打绣球
- 苤蓝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