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绿刺
《中华本草》:冻绿刺
拼音注音
Dònɡ Lǜ Cì
别名
鸭屎树、野苦楝子、洞皮树、山绿柴、黑鸟枝刺、黑旦子、偶栗子、冻绿、冻绿树、老鹳眼。
英文名
Root-bark of Lokao Buckthorn
出处
出自《湖南药物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鼠李科植物圆叶鼠李的茎、叶、根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amnus globosa Bunge[R.chlorophora Decne.]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晒干。
原形态
圆叶鼠李 落叶灌木,稀小乔木,高2-4m。小枝对生或近对生,灰褐色,顶端具针刺,当年生幼枝被短柔毛。叶近对生,或簇生于短枝上;叶柄长4-6mm,被密柔毛;托叶线状披针形,宿存,被微毛;叶片近圆形、倒卵状圆形或卵圆形,长2-6cm,宽1.2-4cm,先端突尖或短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边缘具锯齿,上面绿色,初时被密柔毛,下面淡绿色,被柔毛;花单性,雌雄异株,聚伞花序腋生;花黄绿色,有短柔毛;花萼4裂;花瓣4,匙形;雄蕊4,与花瓣几等长;子房圆球形,花柱2-3浅裂或半裂。核果球形或倒卵状球形,径约6mm,基部有宿存萼筒,具2、稀3分核,成熟时黑色。种子黑褐色,有光泽,背面基部有纵沟。花期5-6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600m以下的山坡裸岩旁或灌丛中、山脚乱石烧、沟边,常栽培作绿篱。资源分布: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南。
性味
味苦;涩;寒
归经
肺;脾;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
杀虫消食;下气祛痰。主寸白虫;食积;瘰疬;哮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冻绿刺
拼音注音
Dònɡ Lǜ Cì
别名
鸭屎树、野苦楝子、洞皮树、臭李子、老鹤眼
出处
《湖南药物志》
来源
为鼠李科植物圆叶鼠李的茎叶、根皮。 夏、秋采收。晒干。
原形态
落叶灌木,高达2米。枝灰褐色,分枝多,小枝细长,具白色细柔毛,枝端锐尖成刺。叶互生或近对生,纸质,倒卵形或近圆形,长2~4厘米,宽1~2.5厘米,先端急尖至渐尖,基部阔楔形,边缘有钝锯齿,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均有短毛茸,主脉及侧脉3~5对在下面突起,脉上着生较密毛茸;叶柄长0.3~1厘米,密生短毛茸,有浅沟。小花生于叶腋,聚伞花序;花瓣及雄蕊着生于花盘的边缘;子房上位,花柱2裂。果实近球形。种子扁圆形,黑色:有光泽,基部有黄褐色斜沟。花期春、夏。
生境分布
野生于山坡丛林间。分布东北及长江下游各地。
性味
苦涩,微寒,无毒。
功能主治
杀虫,下气,祛痰,消食。
复方
①治寸白虫:冻绿刺茎叶四钱,柿树根三钱,陈石灰一钱,水煎服。
②治哮喘:冻绿刺根皮八两,斑鸠石二两,海金沙二两。鸡蛋九枚,煮熟,分三日早晨食完,每次服药汁一小杯。
③治瘰疬:冻绿刺茎枝一两,水煎服。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天脚板根
- 土藁本
- 土香榧
- 土黄芩
- 复叶耳蕨
- 华东瘤足蕨
- 草蛛
- 树锦鸡儿
- 小漆树
- 大铁扫把
- 血竭
- 苦地丁
- 红毒茴
- 塘虱鱼
- 天脚板
- 大头艾纳香
- 凫羽
- 金背枇杷花
- 东当归
- 南亚新木姜
- 绢毛石花
- 龙珠果
- 老鼠吹箫
- 十两叶
- 豆瓣香
- 木香花
- 熊脂
- 苦甘草
- 腽肭脐
- 硫化铅
- 松树梢
- 臭黄荆叶
- 西藏点地梅
- 地钱
- 蓝玉簪龙胆
- 沙果
- 白花草
- 山黄麻
- 东廧子
- 骨牌蕨
- 光叶巴豆树
- 马槟榔
- 兰竹参
- 蔓草虫豆
- 飞来蓝
- 枣槟榔
- 心不干
- 露珠香茶菜
- 川桂
- 白桂
- 狼尾巴蒿
- 粟糖
- 玉屑
- 花点草
- 对节叶根
- 大九节铃
- 雨久花
- 披针骨牌蕨
- 胡桃壳
- 地血香
- 樟木钻
- 银边吊兰
- 使君子
- 拐芹
- 毛轴碎米蕨
- 香圆子
- 金缕梅
- 鹰骨
- 红花山牵牛
- 九节莲
- 马柳根
- 楤叶悬钩子
- 山蒿
- 小伸筋草
- 小万年草
- 小二仙草
- 小柳拐
- 小梾木
- 小九头狮子草
- 小倒钩藤
- 小朝天罐
- 小果倒地铃
- 小果栀子
- 小千金
- 小大黄
- 小悬钩子
- 小接筋草
- 小果野葡萄
- 毛葡萄叶
- 牛白藤根
- 垂花香薷
- 小六月寒
- 小年药
- 小扁豆根
- 山郎木根
- 小天冬
- 小构树汁
- 小果蕗蕨
- 小果野葡萄藤
- 小冬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