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地丁
《中华本草》:苦地丁
拼音注音
Kǔ Dì Dīnɡ
别名
地丁、地丁草、紫花地丁、扁豆秧、小鸡菜。
英文名
Bunge Corydalis Herb, Herb of Bunge Corydalis
出处
出自《中药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罂粟科植物地丁紫堇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rydalis bungeana Turcz.采收和储藏:夏季采集全草,洗净、晒干、切段。
原形态
地丁紫堇 多年生草本,高10-30cm,基本无毛。根细直,长3-10cm,少分枝,淡黄棕色。茎3-4条,丛生。茎叶互生;叶柄长0.4-4cm;叶片长1.5-3.5cm,灰绿色,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末裂片倒卵形,上部常2浅裂成3齿。总状花序顶生,长1-6.5cm,果期可达12cm;苞片叶状,羽状深裂;花梗长1-3mm;萼片2枚,小,早落;花淡紫色,长10-12mm;花瓣4,外轮2瓣先端兜状,中下部狭细成距,距长4.5-6.5mm,内轮2瓣形小;雄蕊6,每3枚花丝合生,形成2束;子房狭椭圆形,外被柔毛。蒴果狭扁椭圆形,长1.2-2cm,花柱宿存,内含种子7-12枚。种子扁球形,直径1.5-2mm,黑色,表面光滑,具白色膜质种阜。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旷野、宅旁草丛中或丘陵、山坡疏林下。资源分布:分布于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山西、山东、河北、辽宁、河南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全草皱缩成团,伸展后长5-30cm。主根扁圆柱形,长3-5cm,直径1-1.5(-3)mm;表面棕黄色或黄白色,较粗糙,有纵沟及皱纹,常呈二股扭曲状,有支根和须根;质较硬,易折断,断面平坦,黄白色,中心棕色。根茎较短,长2-5mm,有节,可见叶痕;质硬,断面黄白色,中心有白色髓或中空。茎丛生,纤细,有5个棱脊及纵纹,灰绿色或黄绿色,长5-20cm,直径l-2.5mm,节间较长;质柔软,易压扁,断面中空,略呈纤维性。叶多皱缩破碎,暗绿色或灰绿色,有长柄;叶片二至三回羽状全裂,裂片纤细;柔软。花淡紫色,少见或已皱缩破碎。蒴果灰绿色或黄绿色,扁长椭圆形;果皮质脆,常破碎或裂成2片,留有两条棕黄色的种框。种子扁心形,黑色,有光泽。气青草样,味苦而持久。[br]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略呈五角形。表皮细胞1列,外被较厚的角质层;气孔有的略下陷。皮层薄壁细胞形状不规则,棱脊处有厚角细胞7-10列,中柱鞘纤维环有l-2列纤维,棱脊处为4-5列;纤维胞腔较大,壁非木化。外韧型维管束位于棱脊处。韧皮部狭窄。木质部由导管、管胞、木纤维和木薄壁细胞组成,壁均非木化。髓部中央有大空腔。[br]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稍平直;气孔少数,不定式。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呈波状弯曲;气孔较多,副卫细胞3-6个。
化学成分
全草含多种生物碱:消旋的和右旋的紫董醇灵碱(corynoline),乙酰紫堇醇灵碱(acetylcorynoline),四氢黄连碱(tetrahydrocoptisine),原阿片碱(protopine),右旋异紫堇醇灵碱(isocorynoline),四氢刻叶紫堇明碱(tetrahydrocorysa-mine),二氢血根碱(dihydrosanguinarine),乙酰异紫堇醇灵碱(acetylisocorynoline),11-表紫堇醇灵碱 (11-epicorynoline),紫堇文碱(corycavine),比枯枯灵碱(bicuculline),12-羟基紫堇醇灵碱(12-hydroxycorynoline),斯氏紫堇碱(scoulerine),碎叶紫堇碱(cheilanthifoline),大枣碱(yuziphine),去甲大枣碱(noryu-ziphine),异波尔定碱(isoboldine),右旋地丁紫堇碱(bungeanine),右旋13-表紫堇醇灵碱(13-epicorynoline)。
药理作用
1.抗菌:苦地丁注射液在体外对甲型链球菌、肺病炎双球菌、卡地双球菌有抑制作用。对副流感仙台病毒亦有抑制作用。2.对中枢社经系统的作用:苦地丁总生物碱25.50mg/kg皮下注射,可抑制小鼠自发活动;12.5.25.50mg/kg皮下注射,对阈下催眠剂量的戊巴比妥钠和水合氯醛有协同催眠作用;25.35mg/kg皮下注射,本身也有催眠作用;15.30mg/kg皮下注射可对抗脱氧麻黄碱对小鼠活动的增加;75mg/kg腹腔注射可减少戊四唑惊厥鼠数,但25.50mg/kg腹腔注射具有易化士的宁的惊厥作用。
性味
苦;寒
毒性
毒性很小,小鼠用相当于人用量的120倍左右(8ml/kg)腹腔注射,未见死亡;用10ml/kg则有3/10死亡。苦地丁注射液对麻醉猫与犬静脉注射,可见暂时性血压下降,半分钟内恢复;用离体蛙心灌注,有抑制心脏的作用。
鉴别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10ml,在水浴上回流10min,滤过。滤液稍浓缩后,取1ml,加浓盐酸4-5滴及镁粉(或锌粉)少许,在沸水浴中加热3min,溶液呈粉红色。(检查黄酮类)(2)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约1g,酸性乙醇回流提取,滤过。滤液回收乙醇,残渣加2%盐酸约5ml溶解,用氨水碱化,氯访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用无水硫酸钠脱水,滤过。滤液浓缩至1ml,为样品液。以普罗托品、紫堇灵为对照品。点样于碱性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乙醚-乙醇-氨水(18:2:1:0.05)展开10cm。取出,晾干,喷以改良碘化秘钾试剂,供试品色谱与对照品色谱在相应位置显相同橘红色斑点。(检查生物碱类)
归经
心;脾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痈肿。主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传染性肝炎;肠炎;痢疾;肾炎;腮腺炎;结膜炎;急性阑尾炎;疔疮痈肿;瘰疬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1.《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治痈疽疔肿,淋巴结结核。2.《河北中药手册》:治急性传染性肝炎。3.《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消炎解毒。治黄疸肝炎,高热烦躁。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苦地丁
拼音注音
Kǔ Dì Dīnɡ
别名
地丁草、苦丁、小鸡菜
来源
罂粟科紫堇属植物苦地丁Corydalis bungeana Turcz.的全草。夏秋采集全草,除去泥沙,晒干备用。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用于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急性肾炎,黄疸,肠炎,疔疮肿毒,淋巴结结核,眼结膜炎,角膜溃疡。
用法用量
0.5~1两。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苦地丁
拼音注音
Kǔ Dì Dīnɡ
别名
地丁(《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地丁草(《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出处
《中药志》
来源
为罂粟科植物地丁紫堇的全草。夏季采集全草,洗净、晒干、切段。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5~30厘米。茎由基部分枝,无毛。基生叶和茎下部叶长3.5~10厘米,具长柄;叶片轮廓卵形,长1.5~3.5厘米,3~4回羽状全裂,1回裂片2~3对,轮廓斜宽卵形,具细柄或几无柄,小裂片狭卵形至披针状条形,宽0.5~1.2毫米。总状花序长1~6.5厘米;苞片叶状;萼片小,2片,近三角形;花冠紫色,花瓣4,2列,外列2瓣大,唇形,前面1瓣平展,后面1瓣基部成距,内列2瓣小,具爪,先端愈合;雄蕊6;子房上位,花柱线形。蒴果狭椭圆形,长约1.6厘米。花期4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
生于山沟、溪流及平原、丘陵草地或疏林下。分布甘肃、陕西、山西、山东、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四川等地。
形状
为干燥皱缩全草,长5~10厘米,叶具长柄;叶片3回羽状深裂,裂片狭细。叶腋有淡紫色小花,或长椭圆形扁平的荚果,表面灰绿色,内含数粒扁圆形、黑色的种子。味苦。
化学成分
含有10多种生物碱。从其中得到苦地丁甲素、乙素、丙素和丁素(暂名)4种不同的生物碱。另含香豆精类内酯、甾体皂甙、酚性物质、中性树脂和挥发油等。
药理作用
用人胚肾原代单层上皮细胞组织培养,其水提取物(1:80)对单纯疱疹病毒有抑制作用,能延缓孤儿病毒致细胞病变的作用。用全草制成苦地丁注射剂,其有效成分主要是生物碱。有体外抗菌作用,对甲型链球菌、肺炎球菌、卡他球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有抑制(试管法);对葡萄球菌(金黄色和白色)、八叠球菌也有作用(琼脂平板打洞法)。亦用人胚肾原代单层上皮细胞组织培养,1:10苦地丁注射液对脊髓灰质炎(疫苗株)爱柯18、柯萨奇B1、腺病毒Ⅲ型均未见抑制;对4个凝血单位的流感亚甲京科68-1株(1:160)无抑制,而对副流感仙台株有抑制。毒性很小,小鼠用相当于人用量的120倍左右(8毫升/公斤)腹腔注射,未见死亡;用10毫升/公斤则有3/10死亡。苦地丁注射液对麻醉猫与犬静脉注射,可见暂时性血压下降,半分钟内恢复;用离体蛙心灌注,有抑制心脏的作用。
性味
①《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苦辛,寒。"
②《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性寒,味苦,小毒。"
归经
《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入心、脾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治温病高热烦躁,流感,传染性肝炎,肾炎,瘰疬,腮腺炎,疔疮及其它化脓性感染。
①《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治痈疽疔肿,淋巴结结核。"
②《河北中药手册》:"治急性传染性肝炎。"
③《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消炎解毒。治黄疸肝炎,高热烦躁。"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鲜者1~2两);或捣汁。外用:捣敷。
复方
①治急性传染性肝炎:地丁一两,水煎服。(《河北中药手册》)
②治痢疾:地丁草配火线草、地榆,煎汤服。(《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③治指头感染初起,淋巴管炎(红丝疔)红肿热痛:地丁、野菊花各一两。水煎服。(《河北中药手册》)
④治疔肿:鲜地丁、葱白、生蜂蜜捣敷。(《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
⑤治湿热疮疡:地丁一两,金银花一两,蒲公英一两,大青叶三钱。水煎服。(《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
临床应用
治疗感染性疾病:用青绿色或黄绿色具有角果之苦地丁制成注射液,每2毫升相当于生药2克。每次2~4毫升肌肉注射,小儿酌减,每日2次,或根据病情增减。治疗流感、上感、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扁桃体炎、急性肾炎、急慢性肾盂肾炎等共297例,治愈184例(62.3%),有效70例(23.3%),无效43例(14.4%)。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玉铃花
- 白残花
- 拐棍竹
- 黄杨
- 冬瓜瓤
- 桧叶
- 萝芙木
- 单花山竹子
- 赤小豆芽
- 焰爵床
- 芜菁
- 单根木
- 鼠标蛇
- 斑唇马先蒿
- 干檀香根
- 黄鼠肉
- 东北卫矛
- 斩妖剑
- 猫人参
- 草乌叶
- 藤黄连
- 猫儿屎果
- 新木姜子
- 蒟蒻薯叶
- 枪乌贼
- 排骨灵
- 云南蕊木
- 总序绿绒蒿
- 凹瓦韦
- 密毛桃叶珊瑚果
- 广州山柑
- 石彭子
- 野冬菊
- 豌豆七
- 云芝
- 丁榔皮
- 七鳃鳗
- 银朱
- 瘴气藤
- 人参条
- 锅铲叶
- 山菅兰
- 黄芩
- 香椿子
- 大叶沿阶草
- 鱼脑石
- 奶浆参
- 龟胶
- 山羊肝
- 薄荷素油
- 椒蒿
- 鸡血七
- 枫寄生
- 玉簪
- 过山蕨
- 朱砂根叶
- 山麻黄
- 娃娃鱼
- 荠菜
- 天山花楸
- 大驳骨
- 小青杨
- 狗骨
- 升药底
- 小伸筋草
- 瓜蒌子
- 红果参
- 使君子叶
- 六月雪叶
- 地龙
- 双飞蝴蝶
- 榼藤子
- 贝齿
- 桤木
- 红叶木姜子根
- 尖尾风
- 千里光
- 小草
- 黑参
- 野菠菜
- 竹叶艾
- 茱苓草
- 虫牙药
- 枳壳
- 牛胞衣
- 海龙
- 花椒叶
- 姜石
- 蓝树
- 柞蚕蛹
- 西红柿
- 球花马蓝
- 绣球花
- 肉半边莲
- 铃兰
- 苔菜
- 苦草
- 南方六道木
- 大皂角
- 海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