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草
《*辞典》:防风草
拼音注音
Fánɡ Fēnɡ Cǎo
别名
落马衣、假紫苏、马衣叶(《生草药性备要》),稀莶草、土防风(《岭南采药录》),四方茎、臭草(《广西中兽医药植》),臭苏头、鸭儿蔑(《陆川本草》),秽草(《南宁市药物志》),大篾草、大羊古骚(《广西中药志》),排风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臭苏(《福建中草药》)。
出处
《南宁市药物志》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防风草的全草。夏、秋间割取全草,洗净,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一至二年生直立草本,分枝,高1~2米,被茸毛。茎4棱。单叶对生,阔卵形至卵形,长4~10厘米,宽3~5厘米,先端渐尖或短尖,边缘有不规则的齿,基部近圆形,两面均有茸毛,具细小腺点;叶柄长1.5~3厘米。花轮生,在下部为腋生,在上部可排到顶端而成长总状花序,密生或间断,直径2.5厘米;萼浅绿色,管状,长7~8毫米,5裂;裂片三角状披针形,内外面均有短毛;花冠管状,长1.5厘米,粉红色,2唇,5裂齿,上唇直立,全缘,下唇阔,扩展,内面有短毛;雄蕊4枚,突出,花药连贴,其较长的一对为1室,较短的一对为2室,纵裂;雌蕊1,柱头2裂。小坚果4个,圆形,黑褐色,平滑。花期9~10月。果期12月至翌年1月。
生境分布
生于荒地、旷野、村边草丛中。分布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产广东、广西等地。
形状
干燥全草,长1~1.5米。茎草质,四棱形,粗可达5毫米。表面棕色或红棕色,被毛,尤以棱角处为多;质硬,断面纤维性,中央有白色的髓。叶多皱缩,边缘具锯齿,上面灰棕色,下面灰绿色,两面均有毛,质脆,易破碎。有时可见密被毛茸的花序,花多脱落,仅留灰绿色的花萼,往往包有1~4枚小坚果。气微,味淡微苦。以叶多、干燥、无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分
全草含生物碱、黄酮甙、酚类、还原糖、鞣质。
性味
辛苦,温。
①《生草药性备要》:"性温。"
②《陆川本草》:"苦辛,微温。"
③《南宁市药物志》:"辛,温,微苦。"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解毒。治感冒身热,呕吐,腹痛,筋骨疼痛,疮疡,湿疹,痔疾。
①《生草药性备要》:"止痛,壮筋骨,消风散热,去毒疮,除筋骨疼痛,肾虚人取其头浸酒饮。""祛风湿,壮筋骨,乌须,明目,洗痔疮,洗疳,去肿。"
②《陆川本草》:"驱风发表,行气疏滞。治感冒身热,呕吐,腹痛,四肢麻痹,蜂、蝎虫伤。"
③《南宁市药物志》:"祛风散热,解毒止痛。治疮疡,关节疼痛。"
用法用量
内服:熬汤,3~5钱;浸酒或入丸剂。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复方
①治百节筋骨疼痛:豨莶草十蒸九晒,和蜜为丸服。(《岭南采药录》)
②治高血压病:鲜防风草、鲜海州常山根五钱至二两。水煎服。
③治中风口眼歪斜:鲜防风草一至二两,红糖五钱,水煎服;另用叶和蓖麻子仁共捣烂,贴麻痹侧。
④治痈肿:鲜防风草二两,捣烂绞汁调黄酒炖服,渣外敷;或用鲜防风草、两,鲜马鞭草三钱,水煎调酒服。
⑤治湿疹:鲜防风草,水煎,调食盐或醋洗患处。
⑥治毒蛇咬伤:鲜防风草一两,鲜豨莶草一两,水炖服:渣调食盐、米饭各少许捣烂外敷。(②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鹅骨梢
- 血人参
- 鲱鱼籽
- 竹柏根
- 毛柴胡
- 仔榄树
- 凹头苋
- 功劳叶
- 黑心解
- 中华蹄盖蕨
- 黄颔蛇头
- 豨莶果
- 朱砂藤
- 青鳞鱼
- 真藓
- 竹叶参
- 白荷花露
- 白鬼笔
- 茯苓
- 贵州落地金钱
- 鮧鱼涎
- 高山羊不吃
- 高粱
- 雅红隆
- 鱼藤
- 香蓼
- 铁丝七
- 铁藤根
- 狗尾巴参
- 铁钉菜
- 白鹤藤
- 龟血
- 西南水芹
- 百舌鸟
- 甘草梢
- 铁箭矮陀
- 将军树
- 豆腐泔水
- 伴蛇莲
- 香构
- 骑马参
- 通肠香
- 铁箍散
- 狗缨子
- 香槐
- 鬼羽箭
- 蹋菜
- 香港四照花果
- 青酒缸根
- 黑腺珍珠菜
- 雀翘
- 青骨藤
- 翻白柴
- 鸐雉
- 钩藤
- 狗尾草
- 黄金线
- 杂交景天
- 绒背蓟
- 光肺筋草
- 黄颡鱼
- 白鸡肫
- 白菖
- 菠菜
- 雀麦米
- 阔叶赤车使者
- 铁灯兔耳风
- 短柄枹栎虫瘿
- 苦瓜叶
- 铁粉
- 酸叶胶藤
- 柘木
- 过山龙
- 毛菊苣
- 西南卫矛
- 豨莶
- 白花蛇舌草
- 斩龙剑
- 苦楝菌
- 白降丹
- 管南香
- 白薇
- 豨莶根
- 白蒿
- 竹芋
- 心叶秋海棠
- 狗脊贯众
- 小对叶草
- 关木通
- 过塘蛇
- 高原点地梅
- 血党
- 鬼目
- 砖子苗
- 鸡子白
- 白鱼尾
- 血余炭
- 冰草白穗
- 小叶眼树莲
- 甘肃土当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