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鼻
《中华本草》:牛鼻
拼音注音
Niú Bí
别名
牛、水牛
英文名
Ox nose, Water Buffalo nose
出处
出自《食疗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鼻子。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2.Bubalusbubalis Linnaeus.采收和储藏:宰牛时取下鼻部,鲜用,亦可冷藏或烘干。
原形态
1.黄牛,体第1.5-2m,体重一般在280kg左右。体格强壮结实,头大额广,鼻阔口大,上唇上部有两个大鼻孔,基间皮肤硬而光滑,无毛,称为鼻镜。眼、耳都较大。头上有角1对,左右分开,角之长短、大小随品种而异弯曲无分枝,中空,内有骨质角髓。四肢匀称,4路,均有蹄甲,其后方2趾不着地,称悬蹄。尾较长,尾端具丛毛,毛色大部分为黄色,无杂毛掺混。2.角较长大面扁,上有很多任务发纹,颈短,腰腹隆凸。四肢较短,蹄较大。皮厚无汗腺,毛粗而短,体前部较密,后背及胸腹各部较疏。体色大多灰黑色,但亦有黄褐色或白色的。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其性格温驯,生长较快。食植物性饲料。资源分布:1.全国各地均有饲养。2.全国大部分地区均饲养,以南方水稻田地区为多。
性味
味甘;性平
归经
肺;胃;肝经
功能主治
生津;下乳;止咳。主消渴;妇人无乳;咳嗽;口眼歪斜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适量;或研末,3g,冲服。外用:适量,炙热涂。
各家论述
1.《食疗本草》:治妇人无乳汁,作羹,空心食之。2.《本草拾遗》:和石燕煮汁服,主消渴。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牛鼻
拼音注音
Niú Bí
出处
《食疗本草》
来源
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鼻。
功能主治
①《食疗本草》:"治妇人无乳汁,作羹,空心食之。"
②《本草拾遗》:"和石燕煮汁服,主消渴。"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土玉桂
- 锅焦
- 乌榄仁
- 牯牛卵囊
- 牛耳大黄叶
- 羊屎果树皮
- 牛肠
- 金雀根
- 高山金挖耳
- 南瓜
- 小广藤
- 水栀
- 鳜鱼胆
- 甘青青兰
- 骨螺
- 牛脾
- 广西十大功劳
- 高山唐松草
- 光叶石楠
- 牛肚
- 南烛叶
- 茅栗叶
- 柠条子
- 公英叶风毛菊
- 高山望
- 无爷藤
- 绿绒蒿
- 豌豆
- 甘蔗皮
- 满树星
- 广豆根
- 高粱泡
- 桂木根
- 油茶花
- 柠鸡儿
- 过江龙子
- 瓶耳小草
- 五味草
- 牛奶浆草
- 通骨消
- 干贝
- 狗肉
- 伽果
- 皋芦
- 柠檬
- 小棕皮头
- 牛皮
- 鸽肉
- 万年藓
- 硇砂
- 南烛子
- 决明子
- 桑椹酒
- 木虾公
- 毛蜂子
- 钩栗
- 瓜蒌
- 楠材
- 拟缺香茶菜
- 牌楼七
- 川桂皮
- 野洋参
- 南蛇藤果
- 竹林标
- 多头风轮菜
- 橄榄核
- 光头前胡
- 树韭菜
- 乌榄
- 栝楼
- 毛山荆子
- 南川升麻
- 柠条根
- 牛胞衣
- 牛角藓
- 牛西西
- 勾儿茶
- 黄鹌菜
- 橄榄露
- 牛蒡
- 葱花
- 南天竹
- 牛巴嘴
- 万寿菊叶
- 鳡鱼
- 龟肉
- 赶山鞭
- 牛扁
- 麻楝
- 乌桕子
- 瓜蒌皮
- 蛇尾草
- 奶汁树
- 桂花跌打
- 梗花雀梅藤
- 狗脑
- 五指毛桃果
- 扭鞘香茅
- 家兔骨
- 女贞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