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茎叶
《*辞典》:牛蒡茎叶
拼音注音
Niú Bànɡ Jīnɡ Yè
别名
大夫叶(《中药志》)。
出处
《药性论》
来源
菊科植物牛蒡的叶片。
药理作用
叶含抗菌物质最多,主要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小抑制浓度为每毫升400微克,叶之浆汁亦有一定作用。抗菌成分在开花期含率最高;但植物中又含氧化酶,能破坏抗菌成分,故在收获后宜即用乙醇蒸气以破坏氧化酶,但又要注意不使乙醇凝于植物上,否则抗菌成分将被溶出而遭受损失。
性味
《药性论》:"味甘,无毒。"
功能主治
治头风痛,烦闷,金疮,乳痈。皮肤风痒。
①《药性论》:"牛蒡单用,主面目烦闷,四肢不健,通十二经脉,治五脏恶气,可常作菜食之,令人身轻。"又:"茎叶取汁,夏月多浴,去皮间习习如虫行风。洗了,慎风少时。"
②《食疗本草》:"金疮,取叶贴之。"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外用:煎水洗,熬膏涂或以叶贴疮。
复方
①治风头及脑掣痛不可禁者:牛蒡茎叶,捣取浓汁二升,合无灰酒一升,盐花一匙头,煻火煎令稠成膏,以摩痛处,风毒散自止。亦主时行头痛。摩时须极力令作热乃速效。冬月无苗,用根代之亦可。(《箧中方》)
②治急性乳腺炎:牛蒡子叶(干品三钱,鲜品一两),水煎当茶。(《全展选编·外科》)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牛蒡茎叶
拼音注音
Niú Bànɡ Jīnɡ Yè
别名
大夫叶
英文名
Great Burdock Achene, Stem and leaf of Great Burdock
出处
出自《药性论》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牛蒡的茎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ctium lappa L.
采收和储藏:6-9月采收,晒干或鲜用。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ctium lappa L.
采收和储藏:6-9月采收,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牛蒡 二年生草本,高1-2m。根粗壮,肉质,圆锥形。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带紫褐色,有纵条棱。基生叶大形,丛生,有长柄;茎生叶互生;叶片长卵形或广卵形,长20-50cm,宽15-40cm。先端钝,具刺尖,基部常为心形,全缘或具不整齐波状微齿,上面绿色或暗绿色。具疏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短绒毛。头状花序簇生于茎顶或排列成伞房状,直径2-4cm,花序梗长3-7cm,表面有浅沟,密被细毛;总苞球形,苞片多数,覆瓦状排列,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钩曲;花小,红紫色,均为管状花,两性,花冠先端5浅裂,聚药雄蕊5,与花冠裂片互生,花药黄色;子房下位,1室,先端圆盘状,着生短刚毛关冠毛;花柱细长,柱头2裂。瘦果长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灰褐色,具纵棱,冠毛短刺状,淡黄棕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
性味
味苦;微甘;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除烦;消肿止痛。主风热头痛;心烦口干;咽喉肿痛;小便涩少;痈肿疮疖;皮肤风痒;白屑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鲜品加倍;或捣汁。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绞汁;或熬膏涂。
各家论述
1.《药性论》:牛蒡单用,主面目烦闷,四肢不健,通十二经脉,治五脏恶气,可常作菜食之,令人身轻。又:茎叶取汁,夏月多浴,去皮间习习如虫行风。洗了,慎风少时。
2.《食疗本草》:金疮,取叶贴之。
2.《食疗本草》:金疮,取叶贴之。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牛白藤根
- 硫化铅
- 苏木蓝
- 软骨藻
- 牛心果
- 石蔓藤
- 斑鸠菊
- 大茶根
- 豺皮樟根
- 野猪蹄
- 硬质早熟禾
- 尖槐藤
- 肉桂
- 大枣
- 金腰带
- 天生草
- 紫红鞭
- 老虎俐根皮
- 返顾马先蒿
- 鸡冠花
- 三花枪刀药根
- 柱果木榄叶
- 芝麻壳
- 矮脚苦蒿
- 红花绿绒蒿
- 硬叶吊兰
- 白芥子
- 葛叶
- 华东阴地蕨
- 甜瓜子
- 豇豆叶
- 海南茄
- 乌桕根皮
- 牛胆参
- 胡麻叶
- 西瓜子壳
- 牛耳枫枝叶
- 檰芽
- 冬青子
- 刺苞南蛇藤叶
- 法罗海
- 须叶藤叶
- 九州岛岛岛岛堇菜
- 黔桂醉魂藤
- 黑穗画眉草
- 赤小豆花
- 叉枝藻
- 三角泡
- 黑豆衣
- 走马风
- 黑海参
- 蒙自水芹
- 山莨菪
- 鹿血
- 香桂皮
- 白背枫
- 香堇菜
- 山桐子
- 草牡丹
- 走马胎叶
- 石蕊
- 大叶蒟
- 硼砂
- 醋
- 楠木皮
- 饱饭花
- 小旋花
- 对叶林根
- 苎花
- 鸡爪草
- 鼠标蛇
- 关苍术
- 叉枝鸦葱
- 卵叶鳞始蕨
- 荷叶
- 冰草根
- 黄皮叶
- 獭肝
- 石彭子
- 蓝桉
- 海通
- 测试
- 披散糖芥
- 落地生根
- 野苦梨根
- 三点金草
- 铺地罗伞
- 云南丹参
- 一把篾
- 梅花参
- 酸果藤
- 海参内脏
- 高寒露珠草
- 秋石
- 盐麸叶
- 青兔耳风
- 膀胱七
- 野茶辣
- 莲雾
- 虫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