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泷草
《中华本草》:牛泷草
拼音注音
Niú Lónɡ Cǎo
别名
夜抹光、三角叶
英文名
Herb of Cordate Circaea
出处
出自《贵州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柳叶菜科植物牛泷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rcaea cordata Royle[C.cordiophylla Makino]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全草,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40-70cm。具地下铺匐枝;芭圆柱形,绿色,全株被毛,茎被长展毛和稍弯的尖柔毛。叶对生;叶柄长4-8cm,密被短柔毛;叶片卵形或阔卵形,长3-6cm,宽2-4cm,先端短渐尖,基部浅心形,边缘疏生浅锯齿或近全缘,两面疏生短柔毛。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序轴密被短柔毛;苞片小;花两性,白色,花梗长3-4mm,密被短柔毛;萼筒倒卵形,裂片2,长卵形,被微柔毛,花瓣2,阔倒卵形,顶端2裂,白色,长约2mm;雄蕊2;子房下位,2室,花柱伸出,长3-4mm,柱头头状,顶端凹状。果实坚果状,倒卵状球形,长2.5-3mm,直径约2.5mm,有沟,外被浅棕色钩状毛;果柄被毛,稍短于果产或近等长。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650-3200m的山坡路边、林下阴湿处。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西南及陕西等地。
性味
味苦;辛;性微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止血生肌。主疮痈肿毒;疥疮;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
《贵州草药》:辛,凉,有小毒。清热解毒,生肌。治疥疮,脓疱:夜抹光烘干研末,配硫黄、雄黄粉适当,用菜油调擦或干扑于溃烂处。治刀伤:夜抹光捣绒敷伤处。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牛泷草
拼音注音
Niú Lónɡ Cǎo
别名
夜抹光(《贵州草药》),三角叶(《贵州药植目录》),都格里巴(苗名)。
出处
《贵州草药》
来源
为柳叶菜科植物牛泷草的全草。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40~70厘米。茎绿色,密被短柔毛,叶对生,卵形,长5~9厘米,宽4~8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浅心形,边缘疏生锯齿,两面均被短柔毛;叶柄长4~8厘米,被毛。总状花序顶生,花序轴密被短柔毛;苞片小;花两性,白色;萼筒卵形,裂片2;花瓣2,宽倒卵形,短于萼裂片,顶端凹缺;雄蕊2;子房下位,2室。果实坚果状,倒卵状球形,外被浅棕色钩状毛;果柄被毛,稍短于果实或近等长。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路边、林下阴湿处。分布东北、华北、华东、西南及陕西等地。
性味
辛,凉,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生肌。
复方
①治疥疮,脓庖:夜抹光烘干研末,配硫黄,雄黄粉适量,用菜油调撩或干扑于溃烂处。
②治刀伤:夜抹光捣绒敷伤处。(性味以下出《贵州草药》)
摘录
《*辞典》
《全国中草药汇编》:牛泷草
拼音注音
Niú Lónɡ Cǎo
别名
夜抹光、都格里巴
来源
柳叶菜科牛泷草Circaea cordata Royle,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
东北、华北、陕西、长江流域及西南各省。
性味
苦,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生肌。外用治疥疮,脓疮,刀伤。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温大青
- 蜈蚣草
- 梧桐
- 滇高良姜
- 蚌壳草
- 蛾药
- 蝮蛇脂
- 无漏子
- 香草仔
- 苦天茄
- 补血草
- 车前状垂头菊
- 蛾眉石凤丹
- 香附
- 海松子
- 香水塔花
- 蚌肉
- 赤瓟
- 钮子七
- 芭茅果
- 棕榈花
- 蝙蝠
- 牛耳枫枝叶
- 蜂蜜
- 盾叶唐松草
- 赤麻
- 苦苣
- 长叶紫珠
- 赤胫散
- 卤碱
- 风藤
- 八楞木
- 薄柱草
- 指甲兰
- 雾水葛
- 博落回
- 索骨丹
- 雪人参
- 猪胰
- 苦竹茹
- 粉防己
- 朱蕉
- 鲳鱼
- 鹿尾
- 铁
- 龙爪豆
- 车桑仔
- 周裂秋海棠
- 长叶山竹子
- 柱果木榄叶
- 大田基黄
- 透骨草
- 牛黄
- 栀子花
- 阔叶假参
- 铁棒锤
- 铁苋菜
- 蹋菜
- 入地蜈蚣
- 肉半边莲
- 赤小豆叶
- 鹿耳翎根
- 铁皮石斛
- 铁灯兔耳风
- 朱砂根
- 中华石龙尾
- 曲枝天冬
- 淡竹壳
- 鸬鹚(鸬鹚)
- 肉爬皂
- 醍醐
- 朱砂草
- 篦子草
- 蓖麻子
- 百合
- 萼果香薷
- 须花参
- 苦丁茶
- 牛舌癀
- 翻白叶
- 鱼腥草
- 鳖甲胶
- 武靴藤
- 白石脂
- 鹿血
- 香樟果
- 梓树
- 枳壳
- 赛北紫堇
- 牛毛七
- 榕树叶
- 牛肉
- 龙胆草
- 蝙蝠藤
- 豆叶参
- 鳖肉
- 泽泻实
- 牛耳枫根
- 龙葵根
- 抓地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