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泷草
《中华本草》:牛泷草
拼音注音
Niú Lónɡ Cǎo
别名
夜抹光、三角叶
英文名
Herb of Cordate Circaea
出处
出自《贵州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柳叶菜科植物牛泷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rcaea cordata Royle[C.cordiophylla Makino]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全草,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40-70cm。具地下铺匐枝;芭圆柱形,绿色,全株被毛,茎被长展毛和稍弯的尖柔毛。叶对生;叶柄长4-8cm,密被短柔毛;叶片卵形或阔卵形,长3-6cm,宽2-4cm,先端短渐尖,基部浅心形,边缘疏生浅锯齿或近全缘,两面疏生短柔毛。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序轴密被短柔毛;苞片小;花两性,白色,花梗长3-4mm,密被短柔毛;萼筒倒卵形,裂片2,长卵形,被微柔毛,花瓣2,阔倒卵形,顶端2裂,白色,长约2mm;雄蕊2;子房下位,2室,花柱伸出,长3-4mm,柱头头状,顶端凹状。果实坚果状,倒卵状球形,长2.5-3mm,直径约2.5mm,有沟,外被浅棕色钩状毛;果柄被毛,稍短于果产或近等长。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650-3200m的山坡路边、林下阴湿处。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西南及陕西等地。
性味
味苦;辛;性微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止血生肌。主疮痈肿毒;疥疮;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
《贵州草药》:辛,凉,有小毒。清热解毒,生肌。治疥疮,脓疱:夜抹光烘干研末,配硫黄、雄黄粉适当,用菜油调擦或干扑于溃烂处。治刀伤:夜抹光捣绒敷伤处。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牛泷草
拼音注音
Niú Lónɡ Cǎo
别名
夜抹光(《贵州草药》),三角叶(《贵州药植目录》),都格里巴(苗名)。
出处
《贵州草药》
来源
为柳叶菜科植物牛泷草的全草。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40~70厘米。茎绿色,密被短柔毛,叶对生,卵形,长5~9厘米,宽4~8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浅心形,边缘疏生锯齿,两面均被短柔毛;叶柄长4~8厘米,被毛。总状花序顶生,花序轴密被短柔毛;苞片小;花两性,白色;萼筒卵形,裂片2;花瓣2,宽倒卵形,短于萼裂片,顶端凹缺;雄蕊2;子房下位,2室。果实坚果状,倒卵状球形,外被浅棕色钩状毛;果柄被毛,稍短于果实或近等长。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路边、林下阴湿处。分布东北、华北、华东、西南及陕西等地。
性味
辛,凉,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生肌。
复方
①治疥疮,脓庖:夜抹光烘干研末,配硫黄,雄黄粉适量,用菜油调撩或干扑于溃烂处。
②治刀伤:夜抹光捣绒敷伤处。(性味以下出《贵州草药》)
摘录
《*辞典》
《全国中草药汇编》:牛泷草
拼音注音
Niú Lónɡ Cǎo
别名
夜抹光、都格里巴
来源
柳叶菜科牛泷草Circaea cordata Royle,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
东北、华北、陕西、长江流域及西南各省。
性味
苦,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生肌。外用治疥疮,脓疮,刀伤。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圆叶锦葵
- 小豆柴
- 短穗草胡椒
- 桃叶蓼
- 小鬼钗
- 鹭鸶兰
- 二歧根莲花根
- 红直当药
- 莽草
- 肿足蕨
- 小雪人参
- 黑塔子叶
- 橙黄玉凤花
- 红敷地发
- 细叶鼠曲草
- 锈毛钝果寄生
- 兰香草
- 海鳗鳔
- 糕菜
- 山百足
- 貉肉
- 羊耳菊
- 熏衣草
- 云实蛀虫
- 荭草花
- 四照花果
- 山羊血
- 褐带环口螺
- 潮风草
- 一颗针
- 柳叶绣球菊
- 水菇里
- 凸额马先蒿
- 还阳参
- 迷迭香
- 涩梨
- 山绿茶
- 黄花地锦苗
- 黄花蒿
- 木槿
- 黄茅
- 岩黄连
- 冻青叶
- 五色梅根
- 多花沿阶草
- 杏枝
- 肖菝葜
- 木天蓼子
- 地苏木
- 蓝花侧金盏
- 母猪菜
- 罗裙带根
- 洋白蜡树
- 向日葵壳
- 锦香草叶
- 獭皮毛
- 山香草
- 苋根
- 喉痧药
- 牙新渊
- 勒鱼
- 米仔兰
- 木棉
- 下山虎
- 楸木果
- 山刺梨
- 和筋草
- 沙棘豆
- 山杨柳
- 大芒萁
- 狭头橐吾
- 独一味
- 毛稔
- 辣子草
- 柿木皮
- 蛤蒌
- 樗叶
- 核桃青龙皮
- 红雀珊瑚
- 乌鱼刺
- 棉花杜仲
- 黎辣根
- 地锦
- 楤木
- 冬瓜子
- 灰树花
- 铁篱笆
- 树葫芦
- 鲤鱼胆
- 当归藤
- 地胆
- 龙眼肉
- 石南叶
- 水鬼蕉
- 大叶楠
- 黄麻子
- 荷叶金钱
- 石蜡红
- 红根草
- 鸡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