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戳口
《中华本草》:牛戳口
拼音注音
Niú Chuō Kǒu
别名
老牛锉、千针草、大蓟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野蓟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rsium maackii Maxim. [C. japonicum DC. SUBSP. MAACKII (Maxim.) Nakai; C. japonicum DC. Var. amurense Kitam.]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鲜用或切段晒干。
原形态
野蓟 多年生草本,高40-150cm。不定根可发育成萝卜状的块根。茎直立,分枝或不分枝,被多细胞长或短节毛,上部(特别是接头状花序下部)灰白色,有稠密的绒毛。基生叶和下部茎生叶全角为长椭圆形、披针形或披针状椭圆形,向下渐狭成翼柄长20-25cm,宽7-9cm,羽关半裂、深裂或几全裂,侧裂片4-8对,半长椭圆形,中部侧裂片较大,宽1-2cm,全部侧裂片边缘具大形或小形三角形刺齿及缘毛状针刺,有时边缘刺齿裂度较深而使叶呈现近乎二回羽裂状态;向上的叶渐小,与下部及基生叶同形,街道样分裂或不裂,边缘有刺齿,基部扩大耳状抱茎;全部或至少上部叶两面异彩色,上面绿色,沿脉被稀疏的多细胞长或短节毛,下面灰色或浅灰色,被稀疏绒毛。头状花序单生茎端,或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花序;总苞钟状,直径约2cm;总苞片约5层,外层及中层长三角状披针形至披针表,长6-13mm,宽2-2.5mm,先端急尖成短针刺,国缘有缘毛;内层及最内层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3-2.3cm,全部苞片背面有黑色粘遥;花紫红以,花冠长约2.4cm,檐部与细管部待长,5裂不达檐部中部。瘦果淡黄色,偏斜倒披针形,长约4mm,宽约1.8mm,压扁,先端截形;冠毛多层,白色,刚毛长羽毛状,长达2cm,内层先端纺锤状扩大。花、最期6-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40-1100m的山坡草地、林缘及草甸。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四川等地。
性味
味甘;性凉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消肿解毒。主咯血;衄血;尿血;跌打损伤;痈疮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牛目椒
- 糯米泔
- 牛白藤
- 糯芋
- 牛肝
- 牛奶浆
- 牛巴嘴
- 牛扁
- 牛奶浆草
- 牛角藓
- 牛筋
- 牛西西
- 糯稻根
- 牛至
- 牛耳枫枝叶
- 野荔枝果
- 牛筋果
- 牛皮
- 小寸金黄
- 胃友果
- 牛肾
- 牛屎树
- 牛耳草
- 牛奶菜
- 牛舌草
- 糯稻根须
- 牛黄
- 牛耳散血草
- 牛马藤
- 牛耳大黄
- 牛尾泡
- 闹狗药
- 牛肋筋
- 逆阿落
- 牛羊草结
- 牛白藤根
- 钮子七
- 牛蒡根
- 牛腰子果
- 牛筋刺寄生
- 斑杖
- 胖树根
- 蒲黄滓
- 瓶蕨
- 五齿剑
- 牛眼珠
- 牛尾菜
- 牛毛草
- 牛脑
- 糯米藤
- 脓见愁根
- 牛舌癀
- 牛尾参
- 牛舌头
- 脓见愁
- 牛髓
- 糯米团
- 马鞭草
- 菩萨鱼
- 炮仗筒
- 蓬子菜
- 鸡桑叶
- 雪莲花
- 香秋海棠
- 通脉丹
- 辉葱
- 黑风散
- 黑种草子
- 半支莲
- 辽东栎壳斗
- 大叶紫薇
- 腹水草
- 粉团花根
- 关公须
- 防己
- 芙蓉菊根
- 星蕨
- 蜘蛛果
- 甲鱼头
- 土中闻
- 茎花来江藤
- 矮茎冷水花
- 饭汤子
- 粉防己
- 鼬瓣花
- 香蒲
- 黑果
- 香排草
- 黑大豆花
- 贵州花椒
- 翻背白草
- 高山大戟
- 醉鱼草
- 艾实
- 防风叶
- 木槿子
- 蚤休
- 黑风藤
- 香蕉
- 腐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