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角思)
《中华本草》:牛角(角思)
拼音注音
Niú Jiǎo ( Jiǎo Sī )
别名
牛角胎、牛角笋
英文名
osteoid marrow in ox horn, osteoid marrow in buffalo horn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来源
药材基源: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角中的骨质角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2.Bubalusbubalis Linnaeus.采收和储藏:加工牛角时,将取出的骨质角(角思)用清水浸泡数日,再洗净,晒或烘干。
原形态
1.黄牛,体第1.5-2m,体重一般在280kg左右。体格强壮结实,头大额广,鼻阔口大,上唇上部有两个大鼻孔,基间皮肤硬而光滑,无毛,称为鼻镜。眼、耳都较大。头上有角1对,左右分开,角之长短、大小随品种而异弯曲无分枝,中空,内有骨质角髓。四肢匀称,4路,均有蹄甲,其后方2趾不着地,称悬蹄。尾较长,尾端具丛毛,毛色大部分为黄色,无杂毛掺混。2.角较长大面扁,上有很多任务发纹,颈短,腰腹隆凸。四肢较短,蹄较大。皮厚无汗腺,毛粗而短,体前部较密,后背及胸腹各部较疏。体色大多灰黑色,但亦有黄褐色或白色的。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其性格温驯,生长较快。食植物性饲料。资源分布:1.全国各地均有饲养。2.全国大部分地区均饲养,以南方水稻田地区为多。
形状
性状鉴别,本品呈圆锥形,微弯曲,基部较粗,上部渐尖,长红15cm,底径约5cm。外表粗糙,灰白色或灰黄色,满布骨质细孔,并有少数浅纵沟。质坚硬。横切面中空,外壁厚约6mm,灰白色,较细致,内层有粗大髓样组织。气微腥,味淡。
化学成分
含碳酸钙、磷酸钙等。
性味
味苦;必温
炮制
生牛角鳃:牛角鳃洗净后,劈成小条,日晒夜露至无腥为度,再晒干。炒牛角鳃:先将砂子入锅炒热,再入生牛角鳃拌炒至黄色为度,取出、筛去砂子,放凉即可。
归经
肝;肾经
功能主治
化瘀止血;收涩止痢。主瘀血疼痛;吐血;衄血;肠风便血;崩漏;带下;痢下赤白;水泻;浮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烧灰调敷。
各家论述
1.《本经》:下闭血,瘀血疼痛,女人带下血。2.《药性论》:黄牛角鳃灰,能止妇人血崩不止,赤白带下,止冷痢、泻血。3.《本草拾遗》:烧为黑灰,末服,主赤白痢。4.《日华子本草》:烧焦,治肠风泻血,水泻。5.《本草蒙筌》:除吐衄。6.《纲目》:治水肿。7.《医林纂要》:长筋力。8.《纲目》:牛角鳃,筋之粹,骨之余、而鳃又角之精也。烧之则性涩,故止血痢、崩中诸病。9.《本草经疏》:牛角鳃,乃角中嫩骨也。苦能泄,温能通行,故主妇人带下及闭血、瘀血疼痛也。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铁色箭
- 千只眼
- 葛藟汁
- 多花猕猴桃
- 黄缨菊
- 油柑根
- 大叶白头翁
- 棉花藤
- 少年红
- 序梗女贞
- 山兵豆
- 红花锦鸡儿
- 刷把草根
- 鳙鱼
- 白接骨
- 梅花参
- 虫豆柴
- 山矾叶
- 大飞扬草
- 貒肉
- 假蒟叶
- 狗齿
- 滇绿豆
- 花鱼
- 榉树叶
- 头顶一支花
- 水仙花
- 小盘木
- 海非菜籽
- 楮茎
- 金挖耳
- 刺楸树叶
- 牛儿藤
- 山牛毛毡
- 叉分蓼
- 骡宝
- 苔菜
- 夜合花
- 乌龙摆尾
- 松树梢
- 滇丁香
- 金缕半枫荷叶
- 功劳根
- 丰花草
- 蔷薇花
- 海胆
- 大花活血丹
- 黄波罗果
- 桑寄生
- 甜茶藤
- 裸茎金腰子
- 花苜蓿
- 石风丹
- 小百部
- 猪蹄
- 蓝花葱
- 小叶山鸡尾巴草
- 细芦子藤
- 野漆树
- 草原老鹳草
- 刺天茄叶
- 沙叶铁线莲
- 瓜蒂
- 松蕈
- 牛嗓管树
- 血水草
- 花叶矮陀陀
- 耳叶排草
- 吊山桃
- 土桂皮
- 天名精
- 六轴子
- 绣球防风根
- 川党参
- 野鸦椿叶
- 白侧耳
- 益智仁
- 鲤鱼脑
- 蓝花子
- 水苦荬
- 三蕊草
- 七厘丹
- 千里光
- 落地金钱
- 桂子
- 核子木
- 大肺筋草
- 鳖甲
- 单叶铁线莲
- 胡颓子
- 狗骨
- 野竹兰
- 泡桐叶
- 化香树果
- 和他草
- 独活
- 竹叶菜
- 柳叶
- 大马哈鱼籽
- 剪红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