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角思)
《中华本草》:牛角(角思)
拼音注音
Niú Jiǎo ( Jiǎo Sī )
别名
牛角胎、牛角笋
英文名
osteoid marrow in ox horn, osteoid marrow in buffalo horn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来源
药材基源: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角中的骨质角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2.Bubalusbubalis Linnaeus.采收和储藏:加工牛角时,将取出的骨质角(角思)用清水浸泡数日,再洗净,晒或烘干。
原形态
1.黄牛,体第1.5-2m,体重一般在280kg左右。体格强壮结实,头大额广,鼻阔口大,上唇上部有两个大鼻孔,基间皮肤硬而光滑,无毛,称为鼻镜。眼、耳都较大。头上有角1对,左右分开,角之长短、大小随品种而异弯曲无分枝,中空,内有骨质角髓。四肢匀称,4路,均有蹄甲,其后方2趾不着地,称悬蹄。尾较长,尾端具丛毛,毛色大部分为黄色,无杂毛掺混。2.角较长大面扁,上有很多任务发纹,颈短,腰腹隆凸。四肢较短,蹄较大。皮厚无汗腺,毛粗而短,体前部较密,后背及胸腹各部较疏。体色大多灰黑色,但亦有黄褐色或白色的。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其性格温驯,生长较快。食植物性饲料。资源分布:1.全国各地均有饲养。2.全国大部分地区均饲养,以南方水稻田地区为多。
形状
性状鉴别,本品呈圆锥形,微弯曲,基部较粗,上部渐尖,长红15cm,底径约5cm。外表粗糙,灰白色或灰黄色,满布骨质细孔,并有少数浅纵沟。质坚硬。横切面中空,外壁厚约6mm,灰白色,较细致,内层有粗大髓样组织。气微腥,味淡。
化学成分
含碳酸钙、磷酸钙等。
性味
味苦;必温
炮制
生牛角鳃:牛角鳃洗净后,劈成小条,日晒夜露至无腥为度,再晒干。炒牛角鳃:先将砂子入锅炒热,再入生牛角鳃拌炒至黄色为度,取出、筛去砂子,放凉即可。
归经
肝;肾经
功能主治
化瘀止血;收涩止痢。主瘀血疼痛;吐血;衄血;肠风便血;崩漏;带下;痢下赤白;水泻;浮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烧灰调敷。
各家论述
1.《本经》:下闭血,瘀血疼痛,女人带下血。2.《药性论》:黄牛角鳃灰,能止妇人血崩不止,赤白带下,止冷痢、泻血。3.《本草拾遗》:烧为黑灰,末服,主赤白痢。4.《日华子本草》:烧焦,治肠风泻血,水泻。5.《本草蒙筌》:除吐衄。6.《纲目》:治水肿。7.《医林纂要》:长筋力。8.《纲目》:牛角鳃,筋之粹,骨之余、而鳃又角之精也。烧之则性涩,故止血痢、崩中诸病。9.《本草经疏》:牛角鳃,乃角中嫩骨也。苦能泄,温能通行,故主妇人带下及闭血、瘀血疼痛也。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鹰头
- 赤腹松鼠
- 交让木
- 雷丸
- 小茅香
- 头花猪屎豆
- 瑞香叶
- 荆三棱
- 刺菱根
- 鰕虎鱼
- 大叶黄杨根
- 苦荬菜
- 桔梗芦头
- 猴骨
- 紫荆皮
- 猫须草
- 老虎须
- 断血流
- 长柄秋海棠
- 钩凝菜
- 阳桃花
- 三角叶风毛菊
- 二叶舌唇兰
- 四川苦丁茶
- 藁本
- 厚叶川木香
- 假酸浆
- 缩砂蜜
- 紫麻
- 火炭母
- 文殊兰果
- 牛腰子果
- 风箱树根
- 血苋
- 无腺橉木
- 峨眉石凤丹
- 鲛鱼
- 苦草
- 盐麸叶
- 皮袋香根
- 驼乳
- 牛心果
- 假蒟叶
- 吉笼草
- 黄锁梅
- 黑草
- 蒒实
- 七里香
- 柳叶亚菊蒿
- 小团叶根
- 革叶蓼
- 牛奶浆草
- 紫玉簪根
- 鸡翔草
- 蝴蝶藤
- 紫梢花
- 多脉鹅耳枥
- 铺地罗伞
- 人参条
- 阔叶垂头菊
- 牛抄藤
- 冻青叶
- 木防己
- 三裂叶犁头尖
- 柠条花
- 鼋甲
- 茯苓
- 血桐
- 黄鹌菜
- 榉树叶
- 红牛皮菜
- 转心莲
- 菩提香
- 苦糖果
- 鸡血李
- 小叶枇杷
- 阔叶十大功劳
- 麻布七
- 赤楠根
- 黑沙蒿子
- 火秧竻蕊
- 千年耗子屎种子
- 马齿
- 蓍实
- 李根皮
- 鬼点灯
- 角螺厣
- 桔梗
- 雪人参
- 峨屏草
- 松球
- 三月泡
- 香果脂
- 莲房
- 三楞筋骨草
- 土蜂
- 苦芦骨
- 橘根
- 鸭嘴花
- 金边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