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角思)
《中华本草》:牛角(角思)
拼音注音
Niú Jiǎo ( Jiǎo Sī )
别名
牛角胎、牛角笋
英文名
osteoid marrow in ox horn, osteoid marrow in buffalo horn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来源
药材基源: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角中的骨质角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2.Bubalusbubalis Linnaeus.采收和储藏:加工牛角时,将取出的骨质角(角思)用清水浸泡数日,再洗净,晒或烘干。
原形态
1.黄牛,体第1.5-2m,体重一般在280kg左右。体格强壮结实,头大额广,鼻阔口大,上唇上部有两个大鼻孔,基间皮肤硬而光滑,无毛,称为鼻镜。眼、耳都较大。头上有角1对,左右分开,角之长短、大小随品种而异弯曲无分枝,中空,内有骨质角髓。四肢匀称,4路,均有蹄甲,其后方2趾不着地,称悬蹄。尾较长,尾端具丛毛,毛色大部分为黄色,无杂毛掺混。2.角较长大面扁,上有很多任务发纹,颈短,腰腹隆凸。四肢较短,蹄较大。皮厚无汗腺,毛粗而短,体前部较密,后背及胸腹各部较疏。体色大多灰黑色,但亦有黄褐色或白色的。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其性格温驯,生长较快。食植物性饲料。资源分布:1.全国各地均有饲养。2.全国大部分地区均饲养,以南方水稻田地区为多。
形状
性状鉴别,本品呈圆锥形,微弯曲,基部较粗,上部渐尖,长红15cm,底径约5cm。外表粗糙,灰白色或灰黄色,满布骨质细孔,并有少数浅纵沟。质坚硬。横切面中空,外壁厚约6mm,灰白色,较细致,内层有粗大髓样组织。气微腥,味淡。
化学成分
含碳酸钙、磷酸钙等。
性味
味苦;必温
炮制
生牛角鳃:牛角鳃洗净后,劈成小条,日晒夜露至无腥为度,再晒干。炒牛角鳃:先将砂子入锅炒热,再入生牛角鳃拌炒至黄色为度,取出、筛去砂子,放凉即可。
归经
肝;肾经
功能主治
化瘀止血;收涩止痢。主瘀血疼痛;吐血;衄血;肠风便血;崩漏;带下;痢下赤白;水泻;浮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烧灰调敷。
各家论述
1.《本经》:下闭血,瘀血疼痛,女人带下血。2.《药性论》:黄牛角鳃灰,能止妇人血崩不止,赤白带下,止冷痢、泻血。3.《本草拾遗》:烧为黑灰,末服,主赤白痢。4.《日华子本草》:烧焦,治肠风泻血,水泻。5.《本草蒙筌》:除吐衄。6.《纲目》:治水肿。7.《医林纂要》:长筋力。8.《纲目》:牛角鳃,筋之粹,骨之余、而鳃又角之精也。烧之则性涩,故止血痢、崩中诸病。9.《本草经疏》:牛角鳃,乃角中嫩骨也。苦能泄,温能通行,故主妇人带下及闭血、瘀血疼痛也。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女儿茶
- 女娄菜
- 奶汁树
- 宁波溲疏
- 扭肚藤
- 扭鞘香茅
- 柠檬
- 牛喉咙
- 牛奶柴
- 牛奶浆草
- 牛角腮
- 糯稻根
- 南赤瓟
- 女菀
- 柠条根
- 楠材
- 牛胞衣
- 牛至
- 牛蒡
- 牛西西
- 牛角藓
- 牛鼻栓
- 鸟巢菌
- 南蛇藤果
- 柠檬根
- 柠檬桉树脂
- 柠鸡儿
- 牛乳
- 牛筋条
- 牛筋果
- 牛耳枫
- 牛耳枫枝叶
- 南烛子
- 南瓜
- 南瓜须
- 楠藤
- 牛奶浆根
- 牛戳口
- 牛皮
- 牛轭草
- 南瓜七
- 女金芦
- 奶浆木
- 尿泡草
- 柠条子
- 柠檬桉
- 牛嗓管树根
- 牛奶子
- 牛心果
- 牛毛七
- 牛蹄甲
- 草本三角枫
- 楠木
- 牛口涎
- 牛耳大黄
- 牛齿
- 闹狗药
- 藕
- 鸥
- 南瓜花
- 南苜蓿
- 南蛇竻苗
- 南蛇藤根
- 念珠根黄芩
- 牛尾泡
- 牛羊草结
- 逆阿落
- 钮子七
- 鲇鱼
- 南粤马兜铃
- 南鹤虱
- 女娄菜根
- 奴柘刺
- 宁油麻藤
- 拿虎
- 牛腰子果
- 牛蒡根
- 糯米泔
- 耐冬果
- 南瓜藤
- 女儿红根
- 女贞根
- 奶浆柴胡
- 牛嗓管
- 牛奶树
- 牛筋刺寄生
- 糯芋
- 南板蓝根
- 南蛇竻根
- 南蛇藤叶
- 南酸枣
- 女萎
- 片鸡尾草
- 柠鸡儿果
- 泥炭藓
- 牛含水
- 牛嗓管树
- 牛肝
- 南蛇藤
- 女贞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