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蛇藤叶
《中华本草》:南蛇藤叶
拼音注音
Nán Shé Ténɡ Yè
英文名
Leaf of Oriental Bittersweet
出处
出自《中国药植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卫矛科植物南蛇藤Celastrus orbiculatus Thunb.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elastrus orbiculatus Thunb.[C.articulatus Thunb.]采收和储藏:春季采收,晒干。
原形态
南蛇藤 落叶攀援灌木,高达3-8m。小枝圆柱形,灰褐色或暗揭色,有多数皮孔。单叶互生;叶柄长1-2cm;叶片近圆形、宽倒卵形或长椭圆状倒卵形,长5-10cm,宽3-7cm,先端渐尖或短尖,基部楔形,偶为截形,边缘具钝锯齿。腋生短聚伞花序,有花5-7朵,花淡黄绿色,雌雄异株;花萼裂片5,卵形;花瓣5,卵状长椭圆形,长4-5mm;雌花具有5雄蕊;雌蕊1,子房上位,近球形,柱头3裂;雄花的雄蕊稍长,雌蕊退化。蒴果球形,直径7-8mm。种子卵形至椭圆形,有红色肉质假种皮。花期4-5月,果熟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丘陵、山沟及山坡灌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及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
化学成分
含山柰酚-7-a-L-鼠李糖甙(kaempferol-7-a-L-rhamnoside),山奈酚-3,7-二-a-L-鼠李糖甙(kaempferol-3,7-a-L-rhamnoside),山奈酚-3-β-D-葡萄糖-7-a-L-鼠李糖甙(kaempferol-3-β-D-gluco-a-L-rhamnoside),槲皮素-3-β-D-葡萄糖-7-a-L-鼠李糖甙(quercetin 3-β-D-gluco-7-a-L-rhamnoside),槲皮素-3,7-二-a-L-鼠李糖甙(quercetin-3,7-a-L-rhamnoside)。
性味
苦;辛;平
归经
肝经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活血止痛。主风湿痹痛;疮疡疖肿;疱疹;湿疹;跌打损伤;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干品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
《中国药植志》:治毒蛇咬伤。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南蛇藤叶
拼音注音
Nán Shé Ténɡ Yè
出处
《中国药植志》
来源
为卫矛科植物南蛇藤的叶片。
化学成分
含5种黄酮甙:山柰酚-7-鼠李糖甙,山柰酚-3,7-二鼠李糖甙,山柰酚-3-葡萄糖-7-鼠李糖甙,槲皮素-8-葡萄糖-7-鼠李糖甙,槲皮素-3,7-二鼠李糖甙。
功能主治
《中国药植志》:"治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捣汁冲酒。外用:捣敷。
复方
治蛇咬伤:鲜南蛇藤叶,捣烂,酌加雄黄、烧酒调匀,敷伤口周围。(江西《草药手册》)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蔓胡颓子叶
- 莲座蓟
- 黄蓬花
- 老虎俐根皮
- 白花甜蜜蜜
- 仙鹤草根芽
- 匙羹藤
- 白皮
- 台湾泡桐
- 狗毛
- 珊瑚
- 木蜡树根
- 柚核
- 红毛蛇
- 大麦苗
- 旋花
- 棒棒草
- 黄花忍冬
- 油茶
- 杠板归
- 马先蒿
- 鹿髓
- 菊苣根
- 毛青杠
- 鹤虱
- 紫青藤
- 山峰西番莲
- 云南丹参
- 滇羌活
- 蜀羊泉
- 六叶龙胆
- 球核荚蒾
- 斑蝥
- 花杜仲藤
- 鸡蹼
- 野藿香
- 小叶蛇总管
- 乌鱼蛋
- 牡丹藤
- 小蓟
- 沙茴香
- 心叶风毛菊
- 血榧
- 单条草
- 马蔺子
- 紫薇叶
- 樗鸡
- 山楂
- 木本远志
- 甘遂
- 牛背鹭
- 鯆鱼
- 多花八角莲
- 蜘蛛抱蛋
- 柠檬桉
- 大叶马尾连
- 豪猪肉
- 波棱瓜子
- 引水蕉
- 紫金血藤
- 月桂叶
- 蚕豆茎
- 田葱
- 番泻叶
- 土麦冬
- 土桂皮
- 元宝槭
- 海仙人掌
- 蒟蒻薯
- 葫芦藓
- 黑老头
- 琉璃枝
- 干贝
- 白腹锦鸡
- 对虾壳
- 零余子
- 兴安毛连菜花
- 高山唐松草
- 野决明
- 草石蚕
- 花楸
- 华山矾
- 绒毛鸭脚木
- 罂粟
- 满树星
- 桂竹香
- 大乌泡根
- 人中黄
- 牛毛毡
- 麂子草
- 冬青叶
- 栓皮栎
- 粉萆
- 阳桃根
- 鳞花草
- 山黄菊
- 蛾药
- 玉蜀黍根
- 鹦鹉
- 肾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