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蛇藤叶
《中华本草》:南蛇藤叶
拼音注音
Nán Shé Ténɡ Yè
英文名
Leaf of Oriental Bittersweet
出处
出自《中国药植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卫矛科植物南蛇藤Celastrus orbiculatus Thunb.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elastrus orbiculatus Thunb.[C.articulatus Thunb.]采收和储藏:春季采收,晒干。
原形态
南蛇藤 落叶攀援灌木,高达3-8m。小枝圆柱形,灰褐色或暗揭色,有多数皮孔。单叶互生;叶柄长1-2cm;叶片近圆形、宽倒卵形或长椭圆状倒卵形,长5-10cm,宽3-7cm,先端渐尖或短尖,基部楔形,偶为截形,边缘具钝锯齿。腋生短聚伞花序,有花5-7朵,花淡黄绿色,雌雄异株;花萼裂片5,卵形;花瓣5,卵状长椭圆形,长4-5mm;雌花具有5雄蕊;雌蕊1,子房上位,近球形,柱头3裂;雄花的雄蕊稍长,雌蕊退化。蒴果球形,直径7-8mm。种子卵形至椭圆形,有红色肉质假种皮。花期4-5月,果熟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丘陵、山沟及山坡灌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及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
化学成分
含山柰酚-7-a-L-鼠李糖甙(kaempferol-7-a-L-rhamnoside),山奈酚-3,7-二-a-L-鼠李糖甙(kaempferol-3,7-a-L-rhamnoside),山奈酚-3-β-D-葡萄糖-7-a-L-鼠李糖甙(kaempferol-3-β-D-gluco-a-L-rhamnoside),槲皮素-3-β-D-葡萄糖-7-a-L-鼠李糖甙(quercetin 3-β-D-gluco-7-a-L-rhamnoside),槲皮素-3,7-二-a-L-鼠李糖甙(quercetin-3,7-a-L-rhamnoside)。
性味
苦;辛;平
归经
肝经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活血止痛。主风湿痹痛;疮疡疖肿;疱疹;湿疹;跌打损伤;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干品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
《中国药植志》:治毒蛇咬伤。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南蛇藤叶
拼音注音
Nán Shé Ténɡ Yè
出处
《中国药植志》
来源
为卫矛科植物南蛇藤的叶片。
化学成分
含5种黄酮甙:山柰酚-7-鼠李糖甙,山柰酚-3,7-二鼠李糖甙,山柰酚-3-葡萄糖-7-鼠李糖甙,槲皮素-8-葡萄糖-7-鼠李糖甙,槲皮素-3,7-二鼠李糖甙。
功能主治
《中国药植志》:"治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捣汁冲酒。外用:捣敷。
复方
治蛇咬伤:鲜南蛇藤叶,捣烂,酌加雄黄、烧酒调匀,敷伤口周围。(江西《草药手册》)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茅栗
- 茅膏菜根
- 女萎
- 蚂蝗七
- 柠鸡儿果
- 麻腊干
- 蔓生百部
- 虻虫
- 拟缺香茶菜
- 牛奶浆
- 女娄菜
- 楠木皮
- 貉肉
- 面头叶
- 马扫帚
- 马鞍叶
- 茉莉花露
- 扭肚藤
- 马绊草
- 麻鱼胆
- 茅栗根
- 茅瓜
- 金雀花
- 马尾伸筋草
- 马尿烧
- 马桑寄生
- 茅香花
- 牛喉咙
- 马鞍藤根
- 金老梅根
- 茅莓
- 牛奶浆草
- 麦瓶草种子
- 茉莉
- 马瓞儿
- 南川升麻
- 南烛叶
- 金花草
- 柠檬根
- 马肉
- 麻柳叶
- 麻根
- 茅栗仁
- 金鸡勒
- 马甲子根
- 马鬃蛇
- 茅栗叶
- 南蛇藤果
- 柠檬桉树脂
- 马鬐膏
- 麻疯树
- 蜜蜡
- 马牙七
- 马牙贯众
- 马齿
- 云南丹参
- 麻风树
- 南烛子
- 牛奶浆根
- 金银花
- 楠藤
- 牛嗓管树根
- 马柳根
- 马缨花
- 马蹄荷
- 马尿泡
- 牛大力
- 南藤
- 泥鳅滑液
- 牛奶子
- 马铃薯
- 金花树
- 娘娘菜
- 韭菜子
- 麻羊藤
- 茉莉叶
- 马乳
- 马棘
- 马甲子叶
- 黑面叶
- 南烛根
- 柠条籽
- 马尾连
- 南瓜蒂
- 女儿红叶
- 蚂蚁上树
- 柠檬桉果
- 马宝
- 南瓜叶
- 柠檬叶
- 女贞子
- 扭序花
- 锦线镖
- 蘼芜
- 泥鳅
- 牛心茄子
- 麦穗七
- 囊距翠雀
- 马尿花
- 柠檬桉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