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距翠雀
《中华本草》:囊距翠雀
拼音注音
Nánɡ Jù Cuì Què
英文名
Saccatespur Larkspur
出处
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囊距翠雀花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elphinium brunonianum Royle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囊距翠雀花,多年生草本。茎高10-34cm,被白色短柔毛和黄色腺毛。基生叶和茎下部叶有长柄;叶柄长3-9.5cm;叶片肾形,长2.2-4.2cm,宽5.2-8.5cm,3深裂,裂片互相邻接或稍覆压,具缺刻状小裂片和粗牙齿,两面疏被短柔毛。伞房花序有花2-4朵;花梗长5.5-7cm,密被白色短柔毛和黄色腺毛;小苞片生花梗中部或上部;花两性,两侧对称;萼片5,宽卵形,长1.8-3cm,蓝紫色,两面被柔毛;距短,囊状,长6-10mm;花瓣2,先端2浅裂,被糙毛;退化雄蕊2,有长爪,瓣片长约7mm,2深裂,腹面有黄色髯毛;雄蕊多数,无毛;心皮4-5,被短柔毛。蓇葖果长约1.6cm;种子扁四面体形,长约2mm,沿棱有翅。花期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500-6000m的草地或多石处。资源分布:分布于西藏。
化学成分
全草含囊距翠雀碱(brunonine),花还含囊距翠雀宁(delbrunine),囊距翠雀灵(delbruline)及囊距翠雀星(delbrusine)等生物碱。
性味
苦;寒
归经
肝经
功能主治
祛风止痒;凉血解毒。主流行性感冒;皮肤痒疹;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4.5g。
各家论述
《西藏常用中草药》:凉血解毒,祛风止痒。治流感,皮肤痒疹,蛇咬伤。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囊距翠雀
拼音注音
Nánɡ Jù Cuì Què
别名
囊距飞燕草
来源
毛茛科囊距翠雀Delphinium brunnonianum Royle,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
西藏。
性味
苦、涩,寒。
功能主治
凉血解毒,祛风止痒。主治流行性感冒,皮肤痒疹,蛇咬伤等症。
用法用量
0.5~1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囊距翠雀
拼音注音
Nánɡ Jù Cuì Què
别名
甲果贝(藏名)
出处
《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囊距翠雀花的全草。8~9月采收。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高10~22厘米,疏被短柔毛或无毛。叶2~3枚生于茎中部以下,具长柄;叶片圆肾形至心形,长2.2~4.2厘米,宽4.5~8.5厘米,掌状浅裂,边缘有不规则齿裂,两而疏被短柔毛。伞房状花序具2~4朵花;小苞片生于花梗中部或上部,椭圆形;花大,左右对称;萼片5,蓝紫色,宽卵形,长2.2~3厘米,上面萼片的距比萼片短,囊状;花瓣2,有距;雄蕊多数;退化雄蕊2,黑褐色,具长爪,瓣片矩圆形,2裂,中央有黄色髯毛;心皮5。
生境分布
生于高山草地或岩石附近。分布西藏。
性味
性寒,味苦涩。
功能主治
凉血解毒,祛风止痒。治流感,皮肤痒疹,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5钱。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木姜子叶
- 毛冬青叶
- 棉子油
- 吉笼草
- 剑花
- 麻黄根
- 女儿红叶
- 水黄
- 假荆芥
- 南烛根
- 冥楂
- 娘娘菜
- 米碎花
- 密蒙花
- 毛车藤
- 假芫茜
- 猫脚印
- 东北红豆杉
- 满山红油
- 毛叶柿叶
- 柠檬桉
- 毛轴碎米蕨
- 毛野丁香叶
- 炙红芪
- 败酱草
- 毛花槭
- 假报春花
- 碗花草
- 茅栗仁
- 南瓜须
- 梦花
- 茉莉
- 假木豆
- 猫头鹰
- 龙常草
- 牡丹花
- 蘘荷花
- 九莲灯
- 柠檬根
- 上天梯
- 茅栗根
- 木棉根
- 蒙古扁桃
- 茉莉花露
- 毛叶巴豆
- 绵马贯众
- 牡蒿根
- 猫花
- 剪刀草
- 面头叶
- 牛喉咙
- 密纹薄芝
- 野罂粟壳
- 宁波溲疏
- 黑皮跌打
- 女儿茶
- 扭肚藤
- 毛足铁线蕨
- 井边茜
- 毛梾枝叶
- 马唐
- 牛奶柴
- 木半夏根
- 猫爪草
- 南板蓝叶
- 毛果小甘菊
- 九头狮子草
- 黄花地桃花
- 木莲果
- 米面蓊叶
- 木棉皮
- 木香花
- 黄精
- 南蛇藤
- 木竹子皮
- 蛮刀背
- 三棱马尾
- 蒙自水芹
- 牡蒿
- 猫肉
- 龙州线蕨
- 毛刺果藤
- 毛叶石楠根
- 木豆叶
- 绵三七
- 九里香根
- 蜜柑草
- 剪夏罗根
- 花椒簕
- 美花风毛菊
- 南瓜藤
- 黑龙丝
- 猕猴桃
- 黑乳菇
- 黄蜀葵花
- 木麻黄种子
- 姜味草
- 黑面防己
- 黄皮叶
- 毛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