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烛根
《中华本草》:南烛根
拼音注音
Nán Zhú Gēn
别名
乌饭树根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杜鹃花科植物乌饭树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accinium bracteatum Thumb.[V.spicatum(Lour.)Poiret;V.malaccense Wight;V.bracteatum var.Thunb.longitubum Hayata]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鲜用或节片晒干。
原形态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2-6(9)m。多分枝,幼枝被短柔毛,老枝紫褐色。叶柄长2-8mm,通常无毛或被微毛。叶片薄革质,椭圆形、菱状椭圆形、披针状椭圆形,长4-9cm,宽2-4cm,先端锐尖,渐尖,基部楔形,宽楔形,边缘有细锯齿,表面平坦有光泽,侧脉5-7对,斜伸至边缘以内网结。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长4-6cm,有多数花,花序轴密被短柔毛;苞片叶状,披针形,边缘有锯齿,宿存或脱落,小苞片2,线形或卵形,密被微毛或无毛;萼筒密被短柔毛或茸毛,萼齿短小,三角形,长1mm左右;花冠白色,筒状,有时略呈坛状,长5-7mm,外面被短柔毛,内面有疏柔毛,口部裂片短小,三角形,外折;雄蕊内藏;花丝细长;花盘密被短柔毛,浆果直径5-8mm,熟时紫褐色。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丘陵地带或海拔400-1400m的山地,常见于山坡林内或灌木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至西南以及台湾等地。
性味
酸;微甘;性平
功能主治
散瘀;止痛。主牙痛;跌伤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各家论述
江西《草药手册》:散瘀,消肿,止痛。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南烛根
拼音注音
Nán Zhú Gēn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杜鹃花科植物乌饭树的根。
功能主治
江西《草药手册》:"散瘀,消肿,止痛。"
复方
①治牙齿痛:乌饭树根,捣烂炖蛋吃。(江西《草药手册》)
②治手足跌伤红肿:乌饭树根,捣烂煎水洗。(江西《草药手册》)
③治小儿误吞咽铜铁物在喉内不下:南烛根烧灰细研,以热水调服一钱,瘥。(《圣惠方》)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日中花
- 蒲州豉
- 落地生根
- 大叶钩藤根
- 乱角莲
- 水龙骨
- 白升麻
- 紫玉盘
- 白蘑
- 木鳖子根
- 金慈姑
- 芫荽茎
- 柳叶见血飞
- 南五味子叶
- 黑龙串筋
- 水枇杷
- 安徽杜鹃
- 矮茎朱砂根
- 淡竹叶
- 胡莲
- 鸭胆
- 臭黄荆根
- 圆锥花南蛇藤根
- 秋海棠
- 竹节参
- 草原老鹳草
- 盒子草
- 上天梯
- 飞天蠄蟧
- 红鸡踢香根
- 一味药根
- 铜棒锤
- 桂丁
- 莨菪叶
- 绿百合
- 痰药
- 蚺蛇胆
- 高山黄华
- 喉咙草
- 黄金菊根
- 女金丹
- 胖儿草
- 红牛尾七
- 野黄麻
- 西藏桃叶珊瑚根
- 琼枝
- 辣根菜
- 石榴皮
- 显脉罗伞
- 大黄
- 白线薯
- 变蛋
- 条裂山莴苣
- 姜味草
- 斑鸠占
- 豆黄
- 胡桐泪
- 白花菜
- 蝎子七
- 马缨花
- 檵花叶
- 甘遂
- 老虎俐根皮
- 石仙桃
- 香蕉
- 牛舌草
- 南烛根
- 芒消
- 驴蹄
- 午时茶
- 春花木
- 小寸金黄
- 芜菁
- 小伸筋草
- 矩镰荚苜蓿
- 狗尾草
- 梧桐
- 玉米轴
- 大横纹
- 山鸢尾
- 鹅臎
- 银老梅
- 紫金标
- 山姜
- 海桐皮
- 隔山消
- 烧伤藤
- 巴豆油
- 一匹草
- 远志木蓝
- 柿寄生
- 大蛇药
- 水冬瓜根
- 冬瓜
- 赤扬
- 越瓜
- 粉团花
- 三轮蒿
- 伞形梅笠草
- 山藤藤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