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烛根
《中华本草》:南烛根
拼音注音
Nán Zhú Gēn
别名
乌饭树根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杜鹃花科植物乌饭树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accinium bracteatum Thumb.[V.spicatum(Lour.)Poiret;V.malaccense Wight;V.bracteatum var.Thunb.longitubum Hayata]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鲜用或节片晒干。
原形态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2-6(9)m。多分枝,幼枝被短柔毛,老枝紫褐色。叶柄长2-8mm,通常无毛或被微毛。叶片薄革质,椭圆形、菱状椭圆形、披针状椭圆形,长4-9cm,宽2-4cm,先端锐尖,渐尖,基部楔形,宽楔形,边缘有细锯齿,表面平坦有光泽,侧脉5-7对,斜伸至边缘以内网结。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长4-6cm,有多数花,花序轴密被短柔毛;苞片叶状,披针形,边缘有锯齿,宿存或脱落,小苞片2,线形或卵形,密被微毛或无毛;萼筒密被短柔毛或茸毛,萼齿短小,三角形,长1mm左右;花冠白色,筒状,有时略呈坛状,长5-7mm,外面被短柔毛,内面有疏柔毛,口部裂片短小,三角形,外折;雄蕊内藏;花丝细长;花盘密被短柔毛,浆果直径5-8mm,熟时紫褐色。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丘陵地带或海拔400-1400m的山地,常见于山坡林内或灌木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至西南以及台湾等地。
性味
酸;微甘;性平
功能主治
散瘀;止痛。主牙痛;跌伤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各家论述
江西《草药手册》:散瘀,消肿,止痛。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南烛根
拼音注音
Nán Zhú Gēn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杜鹃花科植物乌饭树的根。
功能主治
江西《草药手册》:"散瘀,消肿,止痛。"
复方
①治牙齿痛:乌饭树根,捣烂炖蛋吃。(江西《草药手册》)
②治手足跌伤红肿:乌饭树根,捣烂煎水洗。(江西《草药手册》)
③治小儿误吞咽铜铁物在喉内不下:南烛根烧灰细研,以热水调服一钱,瘥。(《圣惠方》)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冥楂
- 娘娘菜
- 米碎花
- 密蒙花
- 毛车藤
- 假芫茜
- 猫脚印
- 东北红豆杉
- 满山红油
- 毛叶柿叶
- 柠檬桉
- 毛轴碎米蕨
- 毛野丁香叶
- 炙红芪
- 败酱草
- 毛花槭
- 假报春花
- 碗花草
- 茅栗仁
- 南瓜须
- 梦花
- 茉莉
- 假木豆
- 猫头鹰
- 龙常草
- 牡丹花
- 蘘荷花
- 九莲灯
- 柠檬根
- 上天梯
- 茅栗根
- 木棉根
- 蒙古扁桃
- 茉莉花露
- 毛叶巴豆
- 绵马贯众
- 牡蒿根
- 猫花
- 剪刀草
- 面头叶
- 牛喉咙
- 密纹薄芝
- 野罂粟壳
- 宁波溲疏
- 黑皮跌打
- 女儿茶
- 扭肚藤
- 毛足铁线蕨
- 井边茜
- 毛梾枝叶
- 马唐
- 牛奶柴
- 木半夏根
- 猫爪草
- 南板蓝叶
- 毛果小甘菊
- 九头狮子草
- 黄花地桃花
- 木莲果
- 米面蓊叶
- 木棉皮
- 木香花
- 黄精
- 南蛇藤
- 木竹子皮
- 蛮刀背
- 三棱马尾
- 蒙自水芹
- 牡蒿
- 猫肉
- 龙州线蕨
- 毛刺果藤
- 毛叶石楠根
- 木豆叶
- 绵三七
- 九里香根
- 蜜柑草
- 剪夏罗根
- 花椒簕
- 美花风毛菊
- 南瓜藤
- 黑龙丝
- 猕猴桃
- 黑乳菇
- 黄蜀葵花
- 木麻黄种子
- 姜味草
- 黑面防己
- 黄皮叶
- 毛茛
- 假葡萄
- 地桃花
- 三羽叉蕨
- 花被单
- 鲩鱼胆
- 美丽风毛菊
- 木兰皮
- 黑果
- 红门兰
- 马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