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骨
《中华本草》:马骨
拼音注音
Mǎ Gǔ
英文名
Horse bone
出处
出自《食疗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马科动物马的骨骼。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quus caballus orientalis Noack采收和储藏:宰杀后剥去皮,除去内脏及肉,留下骨骼,晾干。
原形态
马,体格高大,骨骼肌发达,四肢强颈有力。体高1.27-1.60m,体重225-773kg。雌雄差异很大。马头面部狭长,耳小而尖,直立。鼻宽,眼大。从头顶起沿颈背至肩胛,具有长毛即鬃毛。两耳间垂向额部的长毛称门鬃。身体余部皆被短而均匀的毛,毛部也有长的鬃毛。我国马的品种较多,有蒙古、河曲、伊犁、三河、黑河等种,因品种不同,身体大小、毛色也有差异主要毛色有青毛、花毛、黑毛、栗毛等。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马属草原动物,善奔驰,草食。资源分布:全国各地均有饲养。
性味
味甘;性微寒
归经
脾;肾经
功能主治
醒神;解毒敛疮。主嗜睡;头疮;耳疮;臁疮;阴疮;瘭疽
用法用量
内服:烧灰,入丸、散,每次1-2g,每日3次。外用:适量,烧灰研末,调敷。
注意
《本草经集注》:“马骨伤人,有毒。”
各家论述
1.《别录》:头骨:主喜眠,令人不睡。2.《食疗本草》:小儿患头疮,烧马骨作灰,和醋敷。亦治身上疮。3.《日华子本草》:头骨烧灰,敷头耳疮佳。4.《纲目》:止邪疟:烧灰和油,敷小儿耳疮、头疮、阴疮、瘭疽有浆如火灼。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马骨
拼音注音
Mǎ Gǔ
出处
《食疗本草》
来源
马科动物马的骨头。
性味
甘,凉。
①《别录》:"头骨:微寒。"
②《纲目》:"头骨:甘,微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
治头疮,耳疮,阴疮,瘭疽。
①《别录》:"头骨:主喜眠,令人不睡。"
②《食疗本草》:"小儿患头疮,烧马骨作灰,和醋敷。亦治身上疮。"
③《日华子本草》:"头骨烧灰,敷头耳疮佳。"
④《纲目》:"止邪疟;烧灰和油,敷小儿耳疮、头疮、阴疮、瘭疽有浆如火灼。"
用法用量
外用:烧灰研末调敷。内服:烧灰入丸、散。
复方
①治胆热多眠:马头骨灰一两,铁粉一两,朱砂半两(研、水飞过),龙脑半分,上药同研令匀,炼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以竹叶温汤下,食后服。(《圣惠方》)
②治臁疮溃烂三四年:马牙匡骨烧研(先以土窖过),搽之。(《纲目》)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水湿柳叶菜
- 肝风草
- 淫羊藿根
- 马牙七
- 青杠碗
- 硬皮褐层孔菌
- 狗尾巴参
- 马钱子粉
- 青刺尖
- 硬骨藤
- 马甲子根
- 黄香薷
- 玉米花
- 黑果小檗
- 玉米轴
- 水石油菜
- 烟胶
- 青葙子
- 白豆蔻壳
- 玉米油
- 麻柳果
- 黄麻子
- 黑大豆花
- 麦刺藤叶
- 眼睛草
- 雀翘
- 黄鳝藤根
- 麋角
- 鳗鲡鱼血
- 马肝
- 水松叶
- 黑络丸菌
- 黑三棱
- 麻母
- 水前草
- 麻柳叶
- 益智
- 盐匏藤
- 瓜子金
- 葛藟叶
- 狗骨
- 黑面防己
- 黑骨头
- 燕麦草
- 青羊胆
- 硬骨凌霄
- 黑心姜
- 黑皮跌打
- 蝈蝈
- 黑种草
- 麻叶荨麻
- 黑石珠
- 马绊草
- 藤商陆
- 黑壳楠
- 青蒿囊虫
- 水苎麻
- 瓜螺
- 水茄冬子
- 水狗子
- 狗爪樟
- 玉柏
- 水翁皮
- 黑芝麻
- 罂粟壳
- 麻秸
- 水红木花
- 葛藟
- 马鬐膏
- 黑皮青木香
- 玉米
- 盐肤木皮
- 黑面叶根
- 黄鹌菜
- 青鳞鱼
- 葛花
- 黑老虎
- 青箭杆草
- 燕窝
- 玉蜀黍
- 鸜雉
- 黑葡萄液汁
- 黄零陵香
- 雀头血
- 马铃薯
- 盐胆水
- 牙刷草
- 青胡桃果
- 马鹊树
- 狗爪豆
- 葛蔓
- 玉山芎穷
- 钱针万线草
- 青荚叶茎髓
- 雀瓮
- 三七草
- 马鞭石斛
- 牙新渊
- 益智仁
- 水胡满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