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蓼
《中华本草》:马蓼
拼音注音
Mǎ Liǎo
别名
大蓼、墨记草、春蓼
出处
本品始载于《本经》中品"蓼实"条下,《本草经集注》云:"马蓼,生下湿地。茎斑,叶大有黑点。亦有两三种......"《蜀本草》:"《图经》云:蓼类甚多,有紫蓼、赤蓼、青蓼、马蓼、水蓼、香蓼、木蓼等,其类有七种。紫、赤二蓼叶小狭而厚;青、香二蓼叶亦相似而俱薄;马、水二蓼叶俱阔大,上有黑点。"《纲目》:"马蓼,高四五尺,有大小二种。但每叶中间有黑迹,如墨点记。"《植物名实图考》在隰草类,并无新说。以上所
来源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桃叶蓼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persicaria L.采收和储藏:6-9月花期采收,晒干。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40-80cm。主根弯曲。茎上部直立,单一或分枝。叶互生;有短柄,有硬刺毛;叶片披针形或狭披针形,上面常有褐色斑点,背面绿色,长4-10cm,宽0.5-2cm,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主脉及叶缘有硬刺毛;托叶鞘筒状,膜质,上部明显,紧紧抱茎,长1-2.2cm,有稀疏伏柔毛,先端截形,有短睫毛。花多数,集成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序梗微有腺;花密生,长1.5-5cm,通常直立,苞漏斗状,紫红色,先端斜形,疏生睫毛,花被粉红色或白色,通常5深裂,覆瓦状排列;雄蕊7或8,6枚能育;花柱2,稀3。瘦果广卵形,黑褐色,有光泽,包于宿存的花被内。花、果期6-9(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河岸水湿地。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东、西南及陕西、河南、湖北等地。
化学成分
桃叶蓼地上部分含甲酸(formic acid),乙酸(acetic acid),丙酮酸(pyruvic acid),缬草酸(valeric acid),葡萄糖醛酸(glucuronic acid),半乳糖醛酸(galacturonic acid),还有没食子酚型鞣质(pyrogallic tannin),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另外还含有香精油(essential oil)和皂甙等。其叶中含有槲皮素(quercetin),异槲皮素(isoquercetin),金丝桃甙(hyperoside)。其种子含5,7-二羟基色酮(5,7-dihydroxychromone),槲皮素-3-半乳糖甙(quercetin-3-galactcoide),山柰酚 3-半乳糖甙(kaempferol 3-galacteside),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
性味
辛;苦;性温
归经
肺;脾;大肠经
功能主治
发汗除湿;消食;杀虫。主风寒感冒;风寒湿痹;伤食泄泻及肠道寄生虫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
复方
《纲目》:“凡物大者,皆以马名之,俗呼大蓼是也。”本品因茎叶高大,故名马蓼、大蓼。又云:“每叶中间有黑迹,如墨点记,故方士呼为墨记草。”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獾骨
- 铁苋
- 红泽兰
- 五指毛桃根
- 桑耳
- 香槁树
- 边缘鳞盖蕨
- 秋葡萄茎
- 山刺梨
- 花蚁虫
- 橘
- 血苋
- 毛鬼头伞
- 牛肾
- 柳兰叶风毛菊
- 接骨木花
- 大半边旗
- 良藤
- 回回蒜果
- 松树梢
- 菊花暗消
- 臭蒿
- 甜瓜叶
- 梅花冰片
- 小麦麸
- 花姬蛙
- 苦芦骨
- 孜然
- 翁波
- 长梗玄参
- 零陵香
- 急性子
- 冬葵叶
- 大花活血丹
- 野海棠
- 秋木瓜
- 水藿香
- 牛轭草
- 刺黄柏茎叶
- 鼠尾粟
- 越西川木香
- 五爪龙
- 鹰爪莲
- 滇杠柳
- 龙船花
- 狭叶荨麻
- 香堇菜
- 纤枝山柑
- 轮叶八宝
- 老枪谷子
- 桃奴
- 小败火草
- 紫芝
- 漆树根
- 西南卫矛
- 箭刀草
- 僵蛹
- 大苞叶千斤拔
- 仙掌子
- 银白杨叶
- 东风橘根
- 西藏角蒿
- 猕猴桃藤
- 鳖甲
- 火腿
- 墨旱莲
- 狭叶垂头菊
- 饺剪藤
- 南方红豆杉
- 浮小麦
- 蝴蝶花
- 越王余筭
- 骆驼蓬
- 太白艾
- 山小橘
- 林背子
- 蒙自草胡椒
- 排骨灵
- 骆驼蹄瓣
- 清香桂
- 乌鸡骟
- 落葵花
- 猴头菌
- 峨眉耳蕨
- 胡萝卜
- 石香葇
- 蝴蝶暗消
- 蛇见怕
- 黄开口
- 刺通草
- 黑脂麻
- 芒花
- 原羚角
- 石风丹
- 二叶舞鹤草
- 棕板
- 黄杞皮
- 石蟾蜍
- 石龙子
- 蓝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