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苞苣
《中华本草》:粉苞苣
拼音注音
Fěn Bāo Jù
别名
细叶苦菜
英文名
Herb of Slenderleaf Ixeris
出处
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细叶苦荬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xeris gracilis (DC.) Stebb. [Lactu-ca gracilis (Wall.) DC.]采收和储藏:7-8月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细叶苦荬 草本,高16-50cm。全株细弱。全株无毛。基生叶莲座状,条状披针形,长7-15cm,宽5-9mm,先端渐尖,基部下延成窄叶柄,全缘,有时近基部边缘具睫毛;茎上部叶与基生叶相似,但较小,无叶柄。头状花序多数,排成伞房状,有细梗;总苞长5-7mm;外层总苞片卵形,内层总苞片7-8,条形,先端稍钝;舌状花黄色,长7-9mm,先端5齿裂。瘦果纺锤形,稍扁平,棕褐色,长约3mm,具条棱,喙短,长约1mm,冠毛浅棕褐色,长3-4mm。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路边、草坡和荒野。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中、华南和醅。
形状
性状鉴别 全草长10-30cm。茎单一或基部分枝。叶互生,皱缩,完整叶展平后呈条状披针形或长条形,长4-15cm,宽5-9mm,全缘,几无柄。头状花序序排列成聚伞关。瘦果纺锤形,棕褐色,具条棱,喙短,长约1mm。气微,味苦。
化学成分
全草含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1]。
性味
味苦;性微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主黄疸型肝炎;结膜炎;疖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1.《西藏常用中草药》: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治黄疽型肝炎,结膜炎,瘫肿。2.《广西植物名录》:治咳,疮瘫。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粉苞苣
拼音注音
Fěn Bāo Jù
别名
杂赤咸巴[西藏]
来源
菊科苦荬菜属植物细叶苦荬菜Ixeris gracilis Stebb.[Lactuca gracilis (Wall.) DC.],以全草入药。夏季采全草,洗净晒干。
性味
苦,微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止痛。用于黄疸型肝炎,结膜炎,疖肿。
用法用量
2~4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粉苞苣
拼音注音
Fěn Bāo Jù
别名
细叶苦菜(《广西植物名录》),杂赤咸包(藏名)。
出处
《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
为菊科植物粉苞苣的全草。7~8月采收。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0~20厘米。茎直立,基部分枝呈簇生状。叶互生,披针形,长5~8厘米,宽约0.5厘米,全缘,几无柄。头状花序顶生,排列成聚伞花序;总苞片2层;花黄色,两性,全由舌状花组成,先端5齿裂;雄蕊5。瘦果具多棱,顶具1喙,喙顶有白色不分枝冠毛。
生境分布
生于田野、路旁。分布西藏,广西、浙江等地。
性味
苦,微寒。
功能主治
①《西藏常用中草药》:"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治黄疸型肝炎,结膜炎,疖肿。"
②《广西植物名录》:"治痨咳,疮疖。"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钱。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蜂房
- 艾麻草
- 鬼笔
- 附地菜
- 谷芽
- 枫柳皮
- 高山露珠草
- 鸡骨柴叶
- 埃蕾
- 庵摩勒
- 艾虎脑
- 风箱树花
- 鲛鱼
- 高粱乌米
- 鸡谷草
- 粉萆
- 安胎药
- 麂子草
- 庵 (艹闾)
- 覆盆子
- 饭团藤
- 鸡根
- 锅铲叶
- 鸡血藤
- 蜂蝇
- 飞廉
- 鸡掌七
- 鸡肉
- 鸡腰果
- 鸡蛋果
- 庵 (艹闾)子
- 庵闾子
- 肥肉草
- 龟胶
- 蜂斗菜
- 覆盆子叶
- 风寒草
- 凤尾草
- 高粱泡根
- 楸叶
- 大花威灵仙
- 马牙半支
- 黄藨根
- 安龙香科科
- 粪鬼伞
- 风兰
- 风箱树根
- 饭包草
- 赶风柴
- 鸡枞
- 隔山消
- 高山紫菀
- 鸡肾参
- 粉菝葜
- 鳜鱼
- 肺心草
- 返顾马先蒿
- 风箱树叶
- 鲫鱼头
- 鸡肉参
- 高粱七
- 鹳肉
- 腐沫
- 覆盆子根
- 附子
- 白活麻
- 光叶水苏
- 贯叶连翘
- 鸡脚刺
- 鸡蹼
- 凹朴皮
- 谷精草
- 谷蓼
- 过山青
- 鬼盖
- 粪箕笃
- 矮陀陀
- 阿氏蒿
- 饭团根
- 鸡内金
- 过江龙
- 钩藤根
- 隔山撬
- 鸡筋参
- 瓦草
- 鮧鱼
- 一口红
- 龟胆汁
- 茯神
- 蜂窝草
- 飞来蓝
- 粉条儿菜
- 安徽小檗
- 飞天蜈蚣
- 鸡爪芹
- 粉背蕨
- 茯苓皮
- 鹌鹑
- 风藤草根
- 鲫鱼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