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肾参
《中华本草》:鸡肾参
拼音注音
Jī Shèn Shēn
别名
对对参、昆明二叶兰、双肾参、双合草、鸡蛋七、大叶白及
英文名
Root of Delavay Habenaria
出处
出自《云南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厚瓣玉凤花的块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abenaria delavayi Finet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去净茎叶及须根,洗净,鲜用或蒸后晒干。
原形态
厚瓣玉凤花,宿根草本,高达9-30cm;块茎长圆形,肉质,一般为2枚。铺厚肉质基生叶常3枚,近圆形或卵形,长1.5-5cm,宽3-4cm,中脉粗,背面突起;基生叶钻形,长1-1.5cm,宽0.5-0.8cm,基部略抱茎。总状花序顶生,疏生7-20朵花,长6-15mm;苞片披针形,先端渐尖呈芒状,短于子房;花白色;中萼片宽椭圆形,长约6mm,宽约4mm,侧萼片披针形,反折;花瓣条形,基部扭卷,后倾长展呈狭镰形,较萼片长而狭,唇瓣近基部3深裂,裂片狭窄,厚大,侧裂片楔形,斜歪,背曲,中裂片条形,上面具槽,距纤细,内弯,先端膨大,棒状;柱头2裂,先端具多数乳头。蒴果。种子极小。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0-2700m的山坡林下和草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
性味
甘;微辛;温
归经
肾经
功能主治
补肾强腰;理气止痛。主肾虚腰痛;疝气;气郁胃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鸡肾参
拼音注音
Jī Shèn Shēn
别名
对对参、双肾参、厚瓣玉凤花、双合草
来源
兰科玉凤花属植物鸡肾参Habenaria delavayi Finet,以块根入药。秋季采集,洗净,鲜用或晒干。
性味
甘、苦,温。
功能主治
补肾益气。用于肾虚腰痛,肾炎,疝气,神经功能症。
用法用量
0.5~1两。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鸡肾参
拼音注音
Jī Shèn Shēn
别名
对对参
出处
《云南中草药》
来源
为兰科植物厚瓣玉凤花的块根。秋季采集,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宿根草本,高达15~25厘米。一般有白色肉质块茎两枚。铺地厚肉质基生叶通常3枚,椭圆形,中脉粗,背面突起,长宽3~5厘米;茎生叶钻形,长1~1.5厘米,宽0.5~0.8厘米,基部略抱茎。花茎自叶丛中抽出,总状花序顶生,花浅绿色,形似小飞燕。蒴果,种子极小。
生境分布
生于旷野山林。
性味
甘苦,温。
功能主治
壮腰补肾。治肾虚腰痛,神经官能症,肾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或炖鸡服。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沙地娃儿藤
- 郁金
- 尖药花
- 建兰根
- 洋虫
- 虱婆草
- 金顶蘑
- 金腰带
- 姬蕨
- 麂肉
- 白粉蝶
- 石米
- 蓑草根
- 橘红
- 金鸡纳
- 蓝叶藤
- 尖叶唐松草
- 金腰子
- 夜花藤
- 三角风
- 棘豆根
- 黄多孔菌
- 降香
- 水龙胆草
- 番石榴树皮
- 葛仙米
- 锦香草叶
- 锯鲨胆
- 橘皮
- 金鱼
- 接骨树
- 檵花叶
- 尖舌苣苔
- 刺山茶根皮
- 家白蚁
- 墨地
- 金铁锁
- 黄背草
- 吉丁虫
- 尖苞柊叶根
- 金龙胆草
- 戟叶瓦韦
- 蕙实
- 云南油杉
- 野杜仲果
- 小连翘
- 榆树
- 金鱼藻
- 金钗
- 猴骨
- 白子菜
- 金粉蕨
- 夹蛇龟
- 诃子
- 龙脑膏香
- 天葵
- 乌榄叶
- 慈竹箨
- 接骨紫菀
- 金腰
- 卷边桩菇
- 赤地榆
- 拘那花
- 海决明
- 铁丝灵仙
- 接骨丹
- 黑穗石蕊
- 鳗鲡鱼膏
- 金雀马尾参
- 卷茎蓼
- 桔梗芦头
- 渐尖叶独活
- 大血藤
- 降真香
- 山枝仁
- 建砂仁
- 姜黄草
- 尖头蚱蜢
- 土沉香
- 锯齿王根
- 五色梅
- 鼻血草
- 红紫珠
- 无患子叶
- 地膜香
- 金星草
- 黑皮青木香
- 金石溜
- 青藏虎耳草
- 鸡翎草
- 尖萼厚皮香
- 金老梅枝
- 棉团铁线莲
- 芋梗
- 大山芝麻
- 鸨肉
- 鸡蛋参
- 当归
- 锯齿溪蟹
- 蛇果黄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