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子
《*辞典》:贝子
拼音注音
Bèi Zǐ
别名
贝齿(《雷公炮炙论》),白贝(《日华子本草》),白海蚆(《简便单方》),白贝齿(《药材资料汇编》)。
出处
《本经》
来源
为宝贝科动物货贝或环纹货贝等的贝壳。5~7月间于海边捞取,除去肉,洗净晒干。
原形态
①货贝(《纲目》)
贝壳小型坚固,略成卵圆形;壳长约2.8厘米,宽2厘米左右,高1~1.4厘米。背部中央高凸,两侧坚厚而低平,后方两侧有钝的结节;贝壳表面被珐琅质,有光泽,呈鲜黄色、黄白色或稍带灰绿色,两侧缘色较淡;背部具2~3条灰绿色横带及不明显的橘红色细环纹。螺层完全为珐琅质遮盖,背线不明显。基都平,黄白色,壳口狭长,附近白色;内外两唇周缘,各有细白的齿约12~14个。体柔软,可全部缩入壳内。外套膜两侧伸展呈片状,向背面卷转包住贝壳,上有许多分枝的触手。头宽,吻短,触角长而尖,眼突出,位于触角的外侧;足部发达。
生活于潮间带中潮区的珊瑚礁间,潮退后多隐藏在石块下及珊瑚礁洞穴内。分布南海一带。
②环纹货贝
贝壳呈卵圆形,长约2.8厘米,宽约1.9厘米,高约1.3厘米。贝壳背部周围有一橘黄色的环纹,环纹内通常为淡灰蓝色或淡褐色,环纹外为灰褐色或灰白色。基部白色。壳口两唇缘齿各约12个左右。
分布南海-带。
生境分布
产于海南岛、西沙群岛等地。
形状
全体略呈卵圆形,长约2.5厘米左右,宽1.5~2厘米,高1厘米余。表面光滑,黄色、黄白色、灰绿色。背部有横带及不明显的橘红色环纹,有的背部灰蓝色,周围有橘黄色环纹。壳口两唇周缘有齿12枚以上。质坚硬.气无,味淡。以个小、色白、壳厚、不碎者为佳。
性味
咸,凉.
①《本经》:"味咸,平。"
②《日华子本草》:"凉。"
炮制
贝齿:洗净晒干,捣碎。煅贝齿:取洗净的贝齿,置坩埚中,入炉火煅红,取出放冷,捣碎即成。
《雷公炮炙论》:"凡使(贝齿)先用苦酒与蜜相对秤,二味相和,将贝齿于酒蜜中蒸,取出,却于清酒中淘令净,研用。"
功能主治
清热,利尿。治伤寒热狂,水气浮肿,淋痛溺血,小便不通,鼻渊脓血,目翳,痢疾。
①《本经》:"主目翳,腹痛下血,五癃,利水道。"
②《别录》:"除寒热温疰,解肌,散结热。"
③《药性论》:"能破五淋,利小便,治伤寒狂热。"
④《海药本草》:"主水气浮肿及孩子疳蚀吐乳。"
⑤《纲目》:"治鼻渊出脓血,下痢,男子阴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宜先煎),2~5钱,或入散剂。外用:研末撒。
复方
①治妇人热结成淋,小便引痛,或时溺血,或如小豆汁:贝齿一(二)两,葵子三两,石燕二两,滑石二两。上药捣细罗为散,研过,食前以葱白汤调下-钱。(《圣惠方》)贝齿散)
②治二便关格不通,闷胀:贝齿三枚,甘遂三铢。为末,浆水和服。(《肘后方》)
③治鼻渊脓血:贝子烧研,每酒服二钱,日三服。(《纲目》)
④治下疳阴疮:白海蚆三个,煅红研末搽之。(《简便单方》)
⑤治目中生息肉、肤翳,稍长欲满目,闭瞳子及生管珠:贝齿(烧末)七枚,真珠等分。上二味合治如粉,以注翳肉上,日三度。(《千金方》)
⑥治目风热亦,生肤翳:贝齿七枚(烧为末、细研),真珠一分(捣罗末、细研),龙脑(研)半钱。上三味合研如粉,每点如黍米大于翳膜上,日三度。(《圣济总录》贝齿散)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野鸦椿花
- 金光菊
- 下果藤
- 铜牛皮
- 马比木
- 辣姜子
- 山野芋
- 矩圆线蕨
- 对节叶
- 青蛇莲
- 蜘蛛网
- 人乳汁
- 金背枇杷叶
- 覆盆子
- 草本三角枫
- 迎春花
- 金刚口摆
- 山核桃叶
- 葛藟叶
- 广金钱草
- 小贯众
- 华南桦
- 南烛子
- 刺梨根
- 追风伞
- 天竹黄
- 通经草
- 葫芦茶
- 牛耳岩白菜
- 车前
- 勒马回
- 将军树
- 落地生根
- 榅桲皮
- 湖北麦冬
- 水团花根
- 堇宝莲叶
- 綟木
- 茜草茎
- 刺龙牙
- 大花威灵仙
- 细叶小羽藓
- 糯米藤
- 亮菌
- 石瓜子
- 岳桦
- 海龟胶
- 霜红藤
- 帽兰
- 蜂蜡
- 金钱白花蛇
- 石苁蓉
- 土人参
- 白果紫草
- 串铃草
- 荔枝壳
- 卵叶水芹
- 豌豆七
- 番石榴
- 旱菜
- 灵香草
- 穗花杉叶
- 榆树
- 蝈蝈
- 小通草叶
- 原蚕沙
- 鸡矢藤
- 软骨藻
- 空心柳
- 胡桃枝
- 金瓜核
- 蔓草虫豆
- 牛角瓜
- 香橼叶
- 海龟
- 婆罗门皂荚
- 芋梗
- 汉中防己
- 海鹞鱼
- 百蕊草根
- 当归
- 百里香叶杜鹃
- 柄果槲寄生
- 绵参
- 西藏花椒种子
- 山五味子叶
- 地椒
- 篦梳剑
- 熏衣草
- 一文钱
- 沙枣
- 镜面草
- 线叶蓟
- 睡菜
- 鼠矢枣
- 山蒟
- 烟筒花
- 红穿破石
- 麻根
- 竹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