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婢根
《中华本草》:腐婢根
拼音注音
Fǔ Bì Gēn
别名
小青根、土黄芪
英文名
Root of Japanese Premna
出处
出自《湖南药物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豆腐柴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remna microphylla Turcz.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鲜用或切片晒干。
原形态
豆腐柴,直立灌木,植被高2-6m。幼枝有柔毛,老枝渐无毛。单叶对生;叶柄长0.5-2cm;叶片卵状披针形、倒卵形、椭圆形或卵形,有臭味,长3-13cm,宽1.5-6cm,基部渐狭,全缘或具不规则粗齿,先端急尖至长渐尖,无毛或有短柔毛。聚伞花序组成塔形的圆锥花序,顶生;花萼杯状,绿色或有时带紫色,密被毛至几无毛,边缘常有睫毛,5浅裂;花冠淡黄色,呈二唇形,裂片4,外被柔毛和腺点,内面具柔毛,尤以喉部较密;雄蕊4,2长2短,着生于花冠管上。核果球形至倒卵形,紫色,径约6mm。花期5-6月,时期6-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林下或林缘。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及四川、贵州。
性味
味苦;性寒
归经
脾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主疟疾;小儿夏季热;风湿痹痛;风火牙痛;跌打损伤;水火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复方
①治肤打损伤:腐婢鲜根皮二两。煎水兑酒服。(江西《草药手册》)②治风火牙痛: 腐婢鲜根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③治毒蛇咬伤:腐婢鲜根皮捣烂敷天庭穴及伤口。(《福建中草药》)④治烧伤:小青树根皮或叶,晒干研成极细末,棉油或菜油调搽,每天一至二次。(《全展选编·外科》)
各家论述
1.《湖南药物志》:治疟疾。2.《福建中草药》:清热解毒。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腐婢根
拼音注音
Fǔ Bì Gēn
出处
《湖南药物志》
来源
为马鞭草科植物豆腐木的根。全年可采。
性味
《福建中草药》:"苦微辛,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治疟疾,跌打损伤,风火牙痛,烧伤。
①《湖南药物志》:"治疟疾。"
②《福建中草药》:"清热解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6钱(鲜品1~2两)。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搽。
复方
①治跌打损伤:腐婢鲜根皮二两。煎水兑酒服。(江西《草药手册》)
②治风火牙痛:腐婢鲜根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③治毒蛇咬伤:腐婢鲜根皮捣烂敷天庭穴及伤口。(《福建中草药》)
④治烧伤:小青树根皮咸叶,晒干研成极细末,棉油或菜油调搽,每天一至二次。(《全展选编·外科》)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海门冬
- 湖北地黄
- 向日葵茎髓
- 单花鸢尾
- 鹊
- 牛角腮
- 矮脚苦蒿
- 赤沙糖
- 刺蓼
- 金钟茵陈
- 白栎蔀
- 叶上花
- 柱果木榄叶
- 黄颔蛇
- 驱虫斑鸠菊
- 鳖甲胶
- 兰花双叶草
- 羽裂星蕨
- 香花菜
- 福建胡颓子叶
- 鳞瓦韦
- 苏木蓝
- 野冬青果
- 藤檀
- 胡椒
- 钩钱草
- 紫雪花
- 附子
- 钩苞大丁草
- 蜀葵花
- 肉豆蔻
- 牛心果
- 金石溜
- 海鳗头
- 白山苔
- 紫萁苗
- 蕨麻草
- 大葫芦
- 白石英
- 莲座革菌
- 蛇接骨
- 山柏
- 蓖麻叶
- 橘红珠
- 苹果
- 水甘草
- 蘘荷子
- 防己
- 风车儿
- 梨叶
- 千金藤
- 海参肠
- 蚌壳草
- 雪上一枝蒿
- 白子菜
- 牛奶树子
- 鹿角胶
- 短柄忍冬
- 鬼盖
- 山海螺
- 笔筒草
- 香青
- 猴樟果
- 萹蓄
- 信石
- 含羞草根
- 蒲葵
- 伞梗虎耳草
- 细枝柃
- 苍山冷杉
- 篦子草
- 贯众
- 蚱蝉
- 五角叶葡萄
- 天香炉
- 水黄连
- 照山白
- 八爪金龙
- 铅霜
- 刷把草
- 香油罐
- 罗汉松
- 红须须
- 盐麸子
- 满天飞
- 铜绿
- 龙胆草
- 掌裂秋海棠
- 走茎丹参
- 赤车
- 芋
- 羽萼
- 驴骨
- 白垩
- 驴乳
- 鲈鱼
- 拿虎
- 莼
- 薄雪火绒草
- 赤楠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