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花茶
《中华本草》:蓝花茶
拼音注音
Lán Huā Chá
别名
饿死鬼、吃不饱草、蓝花菜、山狼毒、白沙蒿
来源
药材基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蒙古莸的嫩茎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ryopteris mongholica Bgune采收和储藏:春季采收,切碎,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蒙古莸 ,落叶小灌木,高30-150cm。常自基部分枝,枝圆柱形,嫩时紫褐色,有毛,老时毛渐脱落。单叶对生;叶柄短,长约3mm;叶片厚纸质,线状披针形至线状长圆形,长0.8-4cm,宽2-7mm,全缘,稀具疏齿,表面深绿色,稍被毛,背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聚伞花序腋生;花萼钟状,长约3mm,深5裂,裂片线形至线状披针形,长约1.5mm,外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花冠蓝紫色,长约1cm,外面被短毛,5裂,下唇中裂片较长大,边缘流苏状,花冠管长约5mm,管内喉部有细长柔毛;雄蕊4,近等长,与花柱均伸出花冠管外;子房长圆形,无毛。蒴果椭圆状球形,无毛,果瓣具翅。花、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100-1500m的干旱坡地、沙丘、荒野及干旱碱质土壤。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北及陕西、甘肃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茎枝圆柱形,稍扭曲,长短不一,直径1-4mm,表面紫褐色,有细纵纹及灰绿色叶痕。叶多脱落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条形或条状披针形,长1-4cm,宽2-7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淡绿色,下面灰绿色,两面均有短绒毛;叶柄长约3mm,可见腋生聚伞花序,花皱缩成团,暗紫色。叶、花揉搓后有香气,味稍苦。
化学成分
蓝花茶含有次内酰亚胺-7-葡萄糖甙(hypo-lactin-7-glucoside), 38种萜烯碳氢化合物(terpene hydrocar-bons)。
性味
辛;甘;温
功能主治
理气消食;利水消肿。主饮食不消;脘腹胀满;浮肿;小便不利;风湿腰腿疼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石萝藤
- 梅露
- 肉郎伞
- 鹅蛋壳
- 华风车子叶
- 覆盆子叶
- 大花剪秋罗
- 山绿茶
- 华南胡椒
- 地蜂子
- 华东瓶蕨
- 黄寿丹
- 尖舌苣苔
- 小扁草
- 石菖蒲花
- 斯里兰卡肉桂
- 美舌藻
- 覆盆子
- 鰕虎鱼
- 松花粉
- 檵花叶
- 杜鹃花果实
- 屎咕咕
- 假蒟
- 水苏
- 藤槐
- 九里香
- 羊屎木
- 花苜蓿
- 野木瓜果
- 蚺蛇膏
- 大串连果
- 厚叶贯众
- 飞蛾藤
- 青蒿根
- 枸橘刺
- 金橘根
- 红花龙胆
- 山玉兰
- 枫香脂
- 胡颓子
- 黑点草
- 毛冬瓜叶
- 鸭皂树根
- 草龙
- 野绿麻根
- 附子
- 小茅香
- 香附
- 丝瓜络
- 长青草
- 刺齿凤尾蕨
- 土黄芩
- 花姬蛙
- 船形乌头
- 水仙花
- 唇香草
- 漆大姑
- 野辣烟
- 地棠花
- 蝴蝶花
- 鸡尾木
- 虎杖叶
- 炮仗筒
- 假荔枝根
- 象皮木
- 甘肃棘豆
- 观音竹
- 天脚板果
- 猕猴梨根
- 龙眼根
- 南枳椇
- 十萼茄
- 华东瘤足蕨
- 甘西鼠尾
- 海虾壳
- 菥蓂子
- 雪里开
- 灰叶南蛇藤
- 福建排草
- 金狮藤
- 川楝子
- 信石
- 石芥菜
- 过山消根
- 土连翘
- 石楠
- 地肤子
- 雪梨膏
- 九头狮子草
- 诃子核
- 婆罗门皂荚
- 凹瓦韦
- 桃枝
- 鹄绒毛
- 异木患
- 黄蜀葵茎
- 荷叶蒂
- 地骷髅
- 蒿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