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梧桐子
《中华本草》:臭梧桐子
拼音注音
Chòu Wú Tónɡ Zǐ
别名
凤眼子、矮桐子、岩桐子
英文名
Fruit of Harlequin Glorybower
出处
出自《岭南采药录》
来源
药材基源:为马鞭草科植物海州常山的果实或带宿萼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lerodendrum trichotomum Thunb.采收和储藏:9-10月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海州常山,灌木或小乔木,高1.5-10m。幼枝、叶柄及花序等多少被黄褐色柔毛或近无毛;老枝灰白色,有皮孔,髓部白色,有淡黄色薄片横隔。单叶对生;叶柄长2-8cm;叶片纸质,宽卵形、卵形、卵状椭圆形或三角状卵形,长5-17cm,宽5-14cm,先端尖或渐尖,基部宽楔形至楔形,偶有心形,全缘或具波状齿,两面疏生短毛或近无毛;侧脉3-5对。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或腑生,疏散,通常二歧分枝,花序长8-18cm,花序梗长3-6cm,具椭圆形叶状苞片,早落;花萼幼时绿白色,后紫红色,基部合生,中部略膨大,具5棱,先端5深裂,裂片三角状披针形或卵形;花冠白色或带粉红色,花冠管细,先端5裂,裂片长椭圆形;雄蕊4,与花柱同伸出花冠外。核果近球形,径6-8mm,包于增大的宿萼内,熟时蓝紫色。花、果期6-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灌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西南等地。
性味
味苦;微辛;性平
归经
肺;肝经
功能主治
祛风;止痛;平喘。主风湿痹痛;牙痛;气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捣敷。
复方
①治气喘及风湿痛:臭梧桐花(带宿萼的果实)三至五钱。水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②止牙痛:臭梧桐子,捣烂,和灰面、胡椒末共煎讲,贴花腮边。(《岭南采药录》)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臭梧桐子
拼音注音
Chòu Wú Tónɡ Zǐ
出处
《岭南采药录》
来源
为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的果实或带宿萼的果实。
功能主治
《上海常用中草药》:"祛风湿,平喘。"
用法用量
内脏:煎汤,3~5钱。外用:敷贴。
复方
①治气喘及风湿痛:臭梧桐花(带宿萼的果实)三至五钱。水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②止牙痛:臭梧桐子,捣烂,和灰面、胡椒末共煎饼,贴在腮边。(《岭南采药录》)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头顶一朵花
- 小红藤
- 白九股牛
- 脐带
- 海螺壳
- 走马风
- 岭南杜鹃
- 梳篦叶
- 天韭
- 荷梗
- 小叶石楠
- 广西九里香根
- 心叶荆芥
- 刺竹笋
- 锦葵
- 黄背草果
- 五瓣寄生
- 延羽卵果蕨
- 茶子心
- 黄接骨丹
- 大麦秸
- 山海棠
- 蛇不见
- 红薯细辛
- 柘木
- 蒲种壳
- 田麻
- 水田碎米荠
- 古钩藤
- 韭叶芸香草
- 土大黄叶
- 长毛柃叶
- 丽江山慈菇
- 风轮菜
- 过江龙
- 金兰
- 黄连花
- 石碱
- 白毛蛇
- 西藏花椒种子
- 角蒿
- 铁杆地柏枝
- 柏枝节
- 枸橘刺
- 腊梅
- 蚶
- 郎伞木
- 地桃花
- 秀丽槭
- 雀麦
- 家独行菜
- 东风菜
- 匙叶伽蓝菜
- 竹黄
- 白千层
- 毛花洋地黄
- 半柱花
- 榆拟层孔菌
- 鸱骨
- 蜣螂
- 天竺黄
- 紫草茸
- 山海螺
- 野扁豆
- 小狗脊
- 苦葛根
- 单面针
- 鲫鱼
- 路路通
- 龙牙草根
- 瓦草
- 樱桃
- 山牵牛
- 榧螺
- 阔叶垂头菊
- 络石藤
- 李核仁
- 白铃子
- 岗梅根
- 果上叶
- 蜂房
- 朱砂根叶
- 黄羊角
- 炙红芪
- 龙珠
- 南瓜瓤
- 穿山龙
- 鼠妇
- 蝴蝶暗消
- 桐根
- 美丽胡枝子
- 九仙草
- 番石榴干
- 黄三七
- 银耳
- 水茴香
- 小扁草
- 芭蕉叶
- 穿山甲
- 蛤仔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