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竹箨
《中华本草》:芦竹箨
拼音注音
Lú Zhú Tuò
别名
芦荻外皮
英文名
leaf of Creeping Dipteracanthus
出处
出自《药对》。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箨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ragmites communis Trin.[P.australis(Cav.)Trin.]采收和储藏:春、夏、秋三季均可采收。晒干。
原形态
芦苇,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3m。地下茎粗壮,横走,节间中空,节上有芽。茎直立,中空。叶2列,互生;叶鞘圆筒状,叶舌有毛;叶片扁平,长15-45cm,宽1-3.5cm,边缘粗糙。穗状花序排列成大型圆锥花序,顶生,长20-40cm,微下垂,下部梗腋间具白色柔毛;小穗通常有4-7花,长10-16cm;第1花通常为雄花,颖片披针形,不等长,第1颖片长为第2颖片之半之半或更短;外稃长于内稃,光滑开展;两性花,雄蕊3,雌蕊1,花柱2,柱头羽状。颖果椭圆形,与内稃分离。花、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河流、池沼岸边浅水中。资源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
形状
性状鉴别 多破碎,完整者呈圆筒形槽状,上部小叶已脱落,长8-14cm。外表面灰黄色或黄棕色,具明显的细密纵皱纹;内表面淡黄棕色,光滑,具光泽;中间厚,边缘带膜质。质韧,断面可见1列大型孔洞。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
叶鞘含纤维素(cellulose),戊聚糖(pentosan)和木质素(lignin)。
性味
甘;寒
功能主治
生肌敛疮;止血。主金疮;吐血
用法用量
内服:烧灰研末冲,3-6g。外用:适量,研末撒。
各家论述
《药对》:主金疮,生肉,灭瘢。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芦竹箨
拼音注音
Lú Zhú Tuò
别名
芦荻外皮(《圣惠方》)。
出处
《药对》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箨叶。春、夏、秋均可采取。
化学成分
含纤维素24.96~31.06%、戊聚糖15.75~17.59%、木质素37.42~35.35%、灰分14.00~8.00%、水分7.87~8.00%。
性味
《药对》:"寒。"
功能主治
《药对》:"主金疮,生肉,灭瘢。"
复方
治吐血不止:芦荻外皮,烧灰,勿令白,为末,入蚌粉少许,研匀,麦门冬汤服一、二钱。(《圣惠方》)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曼陀茄根
- 木本胡枝子皮
- 镰叶瘤足蕨
- 鲈鱼
- 轮叶棘豆
- 曼陀罗根
- 辽瓦松
- 陆英果实
- 岩败酱
- 铜骨七
- 骆驼蓬
- 鳞始蕨
- 崖棕根
- 雷五加叶
- 岩七
- 土牛膝
- 莨菪根
- 鹿胎
- 龙头草
- 芦竹
- 龙骨莲
- 轮叶马先蒿
- 密马
- 明党参
- 雷公橘
- 驴打滚儿草
- 蓝锭果
- 密叶绢藓
- 驴耳朵草
- 老龙皮
- 鲤鱼鳞
- 鲤鱼齿
- 蓝花参
- 蓝花石参
- 墨汁鬼伞
- 密毛桃叶珊瑚叶
- 木半夏果实
- 驴耳风毛菊
- 莲子心
- 菱
- 萝藦子
- 蓝花葱
- 轮叶八宝
- 辣薄荷
- 鹿皮
- 莲座叶通泉草
- 墨地
- 轮叶景天
- 帽辫七
- 铃茵陈
- 铃铃草
- 木半夏
- 陆英根
- 梧桐根
- 良旺茶
- 鹿藿根
- 腊瓣花
- 鹿肉
- 萝芙木
- 龙爪菜
- 蓝叶藤
- 藜茎
- 墓头回
- 裸柱菊
- 裸茎金腰子
- 木本猪毛菜
- 露珠香茶菜
- 鲮鱼
- 芦竹沥
- 荔枝叶
- 萝芙木茎叶
- 落葵子
- 密毛桃叶珊瑚根
- 辣椒茎
- 木兰寄生
- 辣辣菜
- 木兰皮
- 鹿蹄根
- 龙胆地丁
- 木本胡枝子叶
- 陆英
- 零陵香
- 鹿头肉
- 蓝树
- 螺旋藻
- 埋博树
- 密枝问荆
- 轮伞五加
- 密花美登木
- 连翘茎叶
- 连钱草
- 鲤鱼胆
- 鳢鱼肠
- 轮环藤
- 木半夏叶
- 露兜竻心
- 良藤
- 莲座蓟
- 菱壳
- 葎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