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座革菌
《中华本草》:莲座革菌
拼音注音
Lián Zuò Gé Jūn
来源
药材基源:为革菌科真菌莲座革菌的子实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helephora vialis Schw.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除去泥沙杂质,洗净,晒干。
原形态
子实体革质,漏斗状,中部层叠呈莲座状,高宽各达10cm。盖面浅米黄色至浅褐色,往往有辐射状皱纹。子实层平滑或有疣状突起,淡粉灰色至暗灰色。菌柄短,偏生至中生。菌肉白色。孢子在显微镜下淡青灰色,有小瘤,近球形,直径5-7μm。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阔叶林或针叶林中地上。资源分布:分布于青海、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四川、云南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菌盖漏斗状、中部层叠呈莲座状,直径约10cm,长约8cm,浅米黄色或浅褐色,表面有辐射状皱褶;下表面的子实层平滑或有疣状突起,粉灰色。菌肉浅米黄色。菌柄短,有很少分枝,稍偏生或中生,色与菌盖相似。革质。气微或臭。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祛风散寒;舒筋活络。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浸酒服。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莲座革菌
来源
真菌类担子菌纲多孔菌目革菌科革菌Thelephora vialis Schw.,以子实体入药。
生境分布
生于树林内地上。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追风散寒,舒筋活络。
备注
为山西太原“舒筋丸”原料之一。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石岩鸡
- 五代同堂
- 野菊花
- 绿玉树
- 连蕊茶
- 顶头马蓝
- 黄海葵
- 新疆藁本
- 阴香根
- 白果根
- 金挖耳根
- 莱菔子
- 黄桷树根疙瘩
- 细叶七星剑
- 鸦椿卫矛
- 白云花根
- 穿山龙
- 过江龙子
- 石米
- 人参叶
- 芭蕉叶
- 披散糖荠
- 漆树木心
- 糖荠
- 毛果小甘菊
- 爬山豆根
- 皮袋香根
- 黄草乌
- 岩酸
- 太白三七
- 大一面镙
- 石脑油
- 阿月浑子
- 防风草
- 猴接骨草
- 三七叶
- 苣荬菜
- 龙牙草根
- 抚松乌头
- 青风藤
- 鬼灯笼
- 射鸡尾
- 大独叶草
- 芋梗
- 黄山五叶参
- 匙羹藤
- 观音莲
- 红楤木
- 独脚乌桕
- 飞龙掌血
- 梵天花
- 赤麻
- 钩凝菜
- 对马耳蕨
- 七里明
- 岗梅
- 梵天花根
- 高粱
- 谷皮藤
- 海月壳
- 观音苋
- 冷蕨
- 厚皮香花
- 景天三七
- 假荔枝根
- 两面青
- 龙常草
- 苦良姜
- 梨果榕
- 木瓜
- 凉薯
- 山牵牛
- 鹿肾
- 胖大海
- 木锥花
- 紫萁苗
- 山合香
- 瓦草
- 石青菜
- 升麻草
- 水茄冬
- 双参
- 水枇杷
- 松叶
- 土一枝蒿
- 线叶金鸡菊
- 小狮子
- 羊洪膻
- 野靛
- 野麦子
- 杨栌耳
- 鹅内金
- 七里香
- 绢毛菊
- 罗锅底
- 雪乌
- 大风药
- 三朵云
- 蜡梅花
- 串铃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