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座革菌
《中华本草》:莲座革菌
拼音注音
Lián Zuò Gé Jūn
来源
药材基源:为革菌科真菌莲座革菌的子实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helephora vialis Schw.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除去泥沙杂质,洗净,晒干。
原形态
子实体革质,漏斗状,中部层叠呈莲座状,高宽各达10cm。盖面浅米黄色至浅褐色,往往有辐射状皱纹。子实层平滑或有疣状突起,淡粉灰色至暗灰色。菌柄短,偏生至中生。菌肉白色。孢子在显微镜下淡青灰色,有小瘤,近球形,直径5-7μm。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阔叶林或针叶林中地上。资源分布:分布于青海、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四川、云南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菌盖漏斗状、中部层叠呈莲座状,直径约10cm,长约8cm,浅米黄色或浅褐色,表面有辐射状皱褶;下表面的子实层平滑或有疣状突起,粉灰色。菌肉浅米黄色。菌柄短,有很少分枝,稍偏生或中生,色与菌盖相似。革质。气微或臭。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祛风散寒;舒筋活络。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浸酒服。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莲座革菌
来源
真菌类担子菌纲多孔菌目革菌科革菌Thelephora vialis Schw.,以子实体入药。
生境分布
生于树林内地上。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追风散寒,舒筋活络。
备注
为山西太原“舒筋丸”原料之一。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紫草茸
- 石梓
- 紫藤
- 鸢胆
- 牛筋刺寄生
- 瑞香狼毒
- 鹿耳韭
- 短柄枹栎虫瘿
- 鸥
- 金钱苦叶草
- 光杆琼
- 短柄忍冬
- 朝天罐
- 臭矢菜
- 猪肉
- 荛花
- 磨盘草子
- 乌蛇
- 七爪风
- 槠子
- 向日葵花托
- 短蕊万寿竹
- 松下兰
- 美味牛肝
- 虎尾草
- 花血藤
- 鲨鱼皮
- 苘实
- 茴香虫
- 血苋
- 苏铁根
- 蚯蚓
- 桤木
- 猕猴梨
- 铁扫竹
- 山大颜
- 寄居蟹
- 女贞根
- 罗汉松
- 蛇眼草
- 莲座革菌
- 盘龙参
- 香秋海棠
- 生等[藏药名]
- 苍山冷杉
- 粽粑叶
- 鱼香根
- 龙珠果
- 紫花芥子
- 荔枝藤
- 砧草
- 鸡肾参
- 矩叶酸藤果
- 棕榈
- 檵花叶
- 鲨鱼油
- 锯齿王根
- 甜地丁
- 厚朴花
- 绒背蓟
- 红丝线
- 蝌蚪
- 紫背草
- 峨三七
- 苍耳根
- 功劳根
- 鸡血莲
- 琼越线蕨
- 海龙
- 铁轴草
- 鸡爪七
- 两色瓦韦
- 鸡谷草
- 龙牙楤木
- 帚菌
- 红活麻
- 鸭脚木
- 马蔺子
- 锦地罗
- 紫木通
- 黍茎
- 大青根
- 绒白乳菇
- 欧活血丹
- 杠板归
- 天麻茎叶
- 蒲桃叶
- 枣槟榔
- 石耳
- 烟筒花
- 布荆
- 山大黄(华北大黄)
- 蜀羊泉
- 枯萝卜
- 佛肚花
- 野木瓜
- 将军树
- 待宵草
- 半截叶
- 云杉球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