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藤根
《中华本草》:白毛藤根
拼音注音
Bái Máo Ténɡ Gēn
别名
排风藤根
英文名
Root of Bittersweet
出处
出自《福建民间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茄科植物白英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olanum lyratum Thunb.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蔓生草本,高达5m。基部木质化,上部草质,茎、叶和叶柄密被具节的长柔毛。叶互生;叶柄长1-3cm;叶片多戟形或琴形,长3-8cm,宽1.5-4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上部全缘或波状,下部常有1-2对耳状或戟状裂片,少数为全缘,中脉明显。聚伞花序顶生或腋外侧生;花萼5浅裂,宿存;花冠蓝紫色或白色,5深裂,裂片自基部向下反折;雄蕊5,花丝极短,花药顶孔开裂;雌蕊1,花柱细长,柱头小,头状,子房卵形,2室。浆果球形,径约1cm,熟时红色。种子近盘状,扁平。花期7-9月,果期10-11月。
性味
味苦;辛;性平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风炎牙痛;头痛;瘰疬;痔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各家论述
1.《分类草药性》:治瘰疬,崩带,风火牙痛。2.《重庆草药》:治头痛,流涕。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白毛藤根
拼音注音
Bái Máo Ténɡ Gēn
出处
《福建民间草药》
来源
为茄科植物白英的根。夏、秋采收。
性味
①《四川中药志》:"性平,味苦辛,无毒。"
②《重庆草药》:"味甘,性平微寒,无毒。"
功能主治
治风火牙痛,头痛,瘰疬,痈肿,痔漏。
①《分类草药性》:"治瘰疬,崩带,风火牙痛。"
②《重庆草药》:"治头痛,流涕。"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
复方
①治火牙虫牙痛:白毛藤根,地骨皮、枸骨根、龙胆草、白牛膝。炖内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痔疮、漏管:白毛藤根,鲜的一两至一两五钱,干的八钱至一两二钱。和猪大肠(洗净)一斤,清水同煎,饭前分两次吃下。(《福建民间草药》)
③治乳痛:白毛藤根一两,酒,水各半煎服,取渣加酒糟调敷患处。(《贵阳民间药草》)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榆树
- 凌霄
- 铁苋
- 水马齿苋
- 花荵
- 水玉簪
- 不灰木
- 红帽顶
- 杜根藤
- 星毛蕨
- 紫茉莉子
- 鸡掌七
- 头花杜鹃
- 棕榈皮
- 水桐木
- 鼻烟
- 心叶风毛菊
- 鸡公柴
- 厚叶牛耳草
- 岩指甲花
- 金花菜
- 蚌花
- 野兔毛
- 龙牙楤木果
- 接骨木花
- 毛脉柳叶菜
- 豨莶草
- 花椒簕
- 青蒿囊虫
- 薜瓣
- 野京豆
- 红轮千里光
- 小野鸡尾
- 苋菜
- (鱼彭)鱼鳃
- 驴蹄草
- 杏仁防风
- 金纳香
- 红三七
- 狼紫草
- 广豆根
- 灯油藤子
- 豺皮樟根
- 倒生根
- 风毛菊
- 臭梧桐子
- 冰糖草
- 冰糖
- 草本威灵仙
- 悬钩茎
- 柳叶菜花
- 金爪儿
- 旋蒴苣苔
- 豆腐
- 苦壶卢蔓
- 鱼肝油
- 大荨麻
- 小豆柴
- 糖橘红
- 鸭胆子
- 树头菜根
- 兔肉
- 红土子皮
- 蜘蛛网
- 露水草
- 小飞扬草
- 鳖甲
- 云南山梅花
- 建神曲
- 小叶鹅掌柴
- 醋栗
- 莱菔子
- 枫香树根
- 扇子七
- 阴阳枫
- 红毛叶马蹄香
- 狭叶垂头菊
- 黑风散
- 猪肾
- 盘羊睾丸
- 糙叶树皮
- 金钱木根
- 老蛇头
- 鸡嗉子
- 黑珠芽薯蓣
- 鮧鱼尾
- 鳗鲡
- 葛上亭长
- 白芷叶
- 乌榄
- 水柏枝
- 水鳖蕨
- 紫楠根
- 牛嗓管
- 鸡蛋壳
- 莕菜
- 小赤麻
- 蝎子草
- 百足藤
- 显子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