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竹壳
《中华本草》:斑竹壳
拼音注音
Bān Zhú Ké
英文名
sheaths of Giant Timber Bamboo
出处
出自《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桂竹的箨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Sieb.et Zucc采收和储藏:4-7月采收,去毛,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桂竹 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地下茎(竹鞭)节晨长25-45mm,直径粗16-20mm,实心或中空,具芽一侧为深沟,微呈两侧压扁,每节除芽外,尚有小瘤状突起14-16个;芽单生,三角卵形,表面有光泽,长约1cm,中央有纵裂。竿高可达20m,粗达15cm,幼竿无毛;节间长达40cm,壁厚约5mm;竿环稍高于箨环;箨鞍革质,背面黄褐色,有时带绿色或紫色,有较密的紫褐色斑块与小斑点和脉纹,流生脱落性谈褐色刺毛;箨导小形或大形而呈镰状,紫褐色,繸毛通常生长良好;箨舌拱形,淡褐色或带绿色,边缘生有纤毛;箨片带状,中间绿色,两侧紫色,边缘黄色,平直或偶可在顶端微皱曲、外翻。末级小技具2-4叶;叶耳半圆形,繸毛发达,常呈放射状;叶舌明显伸出,拱形或有时截形;叶片长5.5-15cm,宽15-2.5cm。花枝呈穗状,长5-8cm,基部有3-5片逐渐增大的鳞片状苞片;佛焰苞6-8片,叶耳小形或近于无,繸毛通常存在,短。缩小叶圆卵形至线状披针形.基部收缩呈圆形,上端渐尖呈芒状,每片佛馅苞眼内具1校或有时:枚、稀可3枚的假小穗,推基部1-3片的苞胶内无假小穗而苞早落;小穗披针形,长2.5-3cm,含1或2(-3)朵小花;小穗轴呈针状延伸于最上孕性小花的内稃后方.其顶端常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小花,节间均具细柔毛;颖1片或无;外种长2-2.5cm,被微毛,先端渐尖呈芒状;内停稍短于外稃,除2脊外,通常先端有微毛;鳞被菱状长椭圆形,长3.5-4mm,花药长11-14mm:花柱较长,柱头3,羽毛状。笋期5月下旬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从武夷山脉向西经五岭山脉至西南各地均可见野生的植株。资源分布:分布于黄河流域及以南各地。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凉血透疹。主热病身发斑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工烧灰存性中服。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斑竹壳
拼音注音
Bān Zhú Ké
别名
斑竹衣
出处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刚竹的箨。
功能主治
清血热;烧灰吃,透斑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去毛),2~3钱;或烧灰冲服。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芦花
- 地胆
- 鳍蓟
- 岩白菜
- 猫儿黄金菊
- 喜马拉雅米口袋
- 石风丹
- 沙松果
- 山吴萸
- 鹤脑
- 水龙
- 点腺过路黄
- 水韩信草
- 龙须草
- 苏木蓝
- 熟地黄
- 沙漏芦
- 沙前胡
- 宽叶荨麻
- 阔叶假参
- 鱼香草
- 苏铁根
- 芦荟花
- 苏铁
- 沙苑子
- 土黄连
- 白云瓜
- 砂仁
- 绳藻
- 溲疏
- 湿生扁蕾
- 粟芽
- 珊瑚藻
- 水龙胆草根
- 鹰爪花果
- 粟糖
- 沙柳
- 余甘子
- 斑叶堇菜
- 母猪菜
- 石龙芮
- 兴安毛连菜花
- 涩梨
- 三加
- 水麦冬
- 石刷把
- 庵摩勒
- 石蜡红
- 伯乐树
- 穇子
- 大叶马尾连
- 白地紫菀
- 水麻
- 莳萝苗
- 繸瓣珍珠菜
- 冬珊瑚
- 碎骨子
- 柄马勃
- 沙生风毛菊
- 柿木皮
- 红花刺参
- 水藿香
- 水鬼蕉
- 蓑草
- 岩蜈蚣
- 沙糖根
- 石鮅鱼
- 水边指甲花
- 绿段草
- 白山苔
- 八仙过海
- 刺郎果
- 三叶乌蔹莓
- 水蛇
- 神黄豆
- 八月札
- 罗锅底
- 沙棘
- 苏木
- 三分三
- 伴蛇莲
- 水香柴
- 珊瑚草花
- 杯苋根
- 肾炎草
- 柏脂
- 八宝茶
- 苏黄耆
- 算盘子根
- 宽筋藤
- 石香葇
- 碎米蕨
- 山白果根
- 八哥
- 白千层叶
- 神香草
- 苏铁蕨
- 白蘑
- 粟米泔汁
- 白叶火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