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罗伞
《中华本草》:铜罗伞
拼音注音
Tónɡ Luó Sǎn
别名
胡豆、岩藤、柳条叶罗伞、泡颈亮。
英文名
Root of Chinese Indigo
出处
出自《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庭藤的根或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ndigofera decora Lindl.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妆,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庭藤 落叶灌木或亚灌木,高0.4-1.2m。茎圆柱形或有棱。叶互生,具柄;叶轴和叶柄上面有槽;托叶早落;奇数羽状复叶,小叶3-7(-11)对;小叶柄长约2mm,近无毛,不托叶披针形,与叶柄近等长;叶片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6.5cm,宽1-3.5cm,先央渐尖,基部楔形,全缘,睚同无毛,下面有丁字毛。总状花序长13-21(-32)cm;苞片线状披针形;花萼短杯状,5齿裂,裂齿宽三角形;蝶形花淡紫色或粉红色,长1.2-1.8cm,旗瓣近椭圆形,翼瓣和龙,骨瓣具爪;雄蕊10,二体,子房长圆形,花柱弯曲。荚果圆柱形,长2.5-6.5cm,内果皮有紫色斑点,内有种子10余颗。花期4-6月,果期6-10月。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向阳,不耐寒。对土壤不甚选择,在华北地区宜盆栽。[br]栽培技术 用种子每秒殖。春3-4月播种。[br]田间管理 苗高10cm左右,即可栽入盆中,夏季追肥2-3次。生长地盛枝条,可剪短一半,在北方栽培,冬季要移入冷室越冬。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1000m的沟谷旁及杂木林或灌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等地。
性味
辛;酸;性平
归经
肝;肾经
功能主治
续筋接骨;散瘀止痛。主跌打损伤;痛经;血瘀经闭;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铜罗伞
拼音注音
Tónɡ Luó Sǎn
别名
胡豆、岩藤、杨桃叶罗伞
出处
《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
为豆科植物庭藤的根或全草。全年可采。洗净晒干。
原形态
直立灌木或亚灌木,高30~90厘米,近秃净。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7~13枚,对生,叶片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2.5~6厘米,宽1~2.5厘米;上面绿色,无毛,下面有白色丁字毛;先端短尖,基部狭,全缘;托叶针状。总状花序腋生,长至15厘米;花柄纤弱;萼杯状,5齿裂,萼齿宽三角形,有白色疏柔毛;花冠蝶形,淡红色,长约15毫米,旗瓣密被短毛。荚果直,线形,长约4厘米,棕黑色。种子多数。花期夏季。
生境分布
生于山野或栽培于庭园。分布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等地。
性味
辛微酸,平,无毒。
功能主治
理跌打,续筋骨,通经络,散瘀积,消肿痛。治跌打损伤,积瘀,风湿关节疼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或入丸剂。外用:捣敷。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栲栗叶
- 苦丁茶
- 薄荷
- 苦碟子
- 吊岩风
- 苦葛根
- 铁树花
- 青活麻
- 青蒿露
- 青通草
- 鹊
- 鱼眼草根
- 糠油
- 薄雪草
- 苦天茄叶
- 薜荔根
- 苦楝叶
- 鸭脚木皮
- 透茎冷水花
- 苦白蜡
- 饱饭花
- 铅丹
- 滇苦菜
- 青娘子
- 菝葜叶
- 苦丁
- 薜荔果
- 蚌壳草
- 鸭皂树皮
- 貒膏
- 豹子眼睛花
- 苦茶叶
- 栾华
- 蚌
- 鹰不扑
- 苦茄
- 鼍肉
- 青龙藤
- 鱼鹰骨
- 鸢胆
- 鸭公青
- 苦檀子
- 苦绳
- 霸王七
- 鞭打绣球
- 饱饭花果
- 鸨油
- 阔叶十大功劳
- 驼乳
- 鸡蛋七
- 大千生
- 珂
- 空筒泡
- 苦壶卢子
- 薜荔
- 鸭胆子
- 淡豆豉
- 通脉丹
- 苦芥
- 鼹鼠
- 雀梅藤叶
- 铁破锣
- 铁脚威灵仙叶
- 鹊豆
- 笔罗子
- 鱼眼草
- 菝葜
- 蓖麻根
- 鸢翅骨
- 铅灰
- 青天葵
- 铜锤草根
- 青蛇莲
- 齐墩果
- 芭蕉头
- 薄荷露
- 苦果
- 鼬鼠肉
- 苦豆根
- 苦马豆
- 青羊肝
- 青羊角
- 青葙子
- 青酒缸
- 鱼尾葵叶
- 鱼胶
- 苦油木
- 铁华粉
- 鸨肉
- 铁蕨鸡
- 铜牛皮
- 山羊血
- 青鱼胆
- 榆枝
- 鮧鱼目
- 鱼油
- 柯树皮
- 石龙芮子
- 苦木叶
- 鹦哥花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