鲦鱼
《中华本草》:鲦鱼
拼音注音
Tiáo Yú
别名
鮂、黑鰦、白鲦、餐鱼、参鱼、肉条鱼、白漂子、鲹子、青鳞子
英文名
fish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纲目》:鲦鱼生江湖中,小龟也,长仅数寸。形狭而扁,状如柳叶。鳞细而整,洁白可爱,性好群游。
来源
药材基源:为鲤科动物鲦鱼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miculter lcucisculus (Basilewsky.)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miculter lcucisculus (Basilewsky.)
原形态
鲦鱼,体细长侧扁,背部轮廓几乎成一直线,腹部略弯凸。自胸鳍基部至肛门,腹棱完全。头呈三角形略尖。口端位,斜裂。眼位于头的前部。下咽齿3行,圆锥形,末端尖成钩状。鳞耙15-20。侧线鳞45-57,侧线完全,在胸鳍上方向下急剧弯折,成一角度,沿腹侧行至臀鳍其部处复又向上弯折,然后沿着尾柄中线直达尾鳍基部。背鳍3,7,具有光滑的硬刺,其长约为头长的2/3,起点在腹鳍起点的后上方。胸鳍不达腹鳍,腹鳍不达肛门。臀鳍3,11-14。尾鳍深叉。全身银白色,体背淡青灰色,尾鳍边缘灰黑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为中上层鱼类。栖于河流、湖泊沿岸水体上层,是极常见的小型鱼类。杂食性。从春至秋常集群于沿岸浅水区游动觅食。
资源分布:除我国西部高原外,其作地区的诸河流、湖泊等天然水体中均有分布。
资源分布:除我国西部高原外,其作地区的诸河流、湖泊等天然水体中均有分布。
形状
四季均可捕捞,捕得后,除去鳞片及内脏,洗净,鲜用。
性味
味甘;性温
归经
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温中止泻。主胃脘冷痛;肠寒泄泻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100-200g。
各家论述
《纲目》:暖胃,止冷泻。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鲦鱼
拼音注音
Tiáo Yú
别名
鮂、黑鰦(《尔雅》),白鲦(《毛诗笺》),参鱼、肉条鱼(《尔雅翼》),鲹鱼(《纲目》),白漂子(《黑龙江流域鱼类》),鲹鲦(《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鱼类》)。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鲤科动物鲦鱼的肉。
原形态
体细长,侧扁,背部几成直线,腹部略凸。自胸鳍基部至肛门有明显的腹棱。体长约15厘米左右,头尖,略呈三角形。口端位,口裂向上倾斜。眼位于头的前部。鳃耙15~18。下咽齿3行,圆锥形,末端尖而带钩形,侧线鳞45~57,侧线在胸鳍基部的后上方突然向下弯折,成一明显的角度。背鳍Ⅲ7,具有光滑的硬刺,长约为头长的2/3,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的后上方。胸鳍不达腹鳍;腹鳍不达肛门。臀鳍Ⅲ11~14。尾鳍分叉深,下叶较上叶略长。体背部淡青灰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尾鳍边缘灰黑色,其它鳍均为浅黄色。
生活于河流、湖泊中,从春至秋常喜群集于沿岸水面游泳,行动迅速。食物主要为藻类、高等植物碎屑、甲壳动物及昆虫等。产卵期约在5~7月间。冬季潜居于深水层。
生境分布
分布很广,我国南北各河流、湖泊中均有。
性味
《纲目》:"甘,温,无毒。"
归经
《本草求真》:"入肠、胃、心。"
功能主治
《纲目》:"暖胃,止冷泻。"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赤雹
- 果上叶
- 苍耳
- 羯布罗香
- 一味药根
- 白勒
- 牛心果
- 红马蹄草
- 藤壶
- 香槁树
- 全叶马兰
- 鸡桑根
- 云南荚蒾根
- 绵枣儿
- 挖耳草根
- 百解藤
- 金毛七
- 蜡梅花
- 小泡通树
- 止咳草
- 堇宝莲叶
- 天香炉
- 海参内脏
- 香叶子
- 滇南马钱
- 罗裙带
- 莲花
- 铜苋菜
- 犀角
- 胡颓子
- 星星草
- 木姜子
- 美穗草
- 水稻清
- 支柱蓼
- 石蛇
- 地瓜
- 巴豆壳
- 青箭
- 桔梗
- 红花寄生
- 小伸筋草
- 野海椒
- 一匹草
- 马雹儿
- 黄葵
- 蛇根木
- 矮脚苦蒿
- 鹤骨
- 天茄子
- 人参果
- 红丝线
- 朱砂七
- 刺梨
- 天仙藤
- 大鱼鳔花
- 苍蝇草
- 三叶槭根
- 华东膜蕨
- 广州山柑
- 川楝子
- 白珠树
- 黄荆叶
- 绵阳岩白菜
- 黄瓜子
- 雪参
- 蚕豆茎
- 生姜汁
- 向日葵茎髓
- 山大黄(华北大黄)
- 獾油
- 水茄冬果
- 竹节三七
- 园金柑
- 红头草
- 列当
- 鸡冠子
- 三块瓦
- 贯众
- 万寿菊叶
- 柞木枝
- 鳕鱼骨
- 断血流
- 三轮蒿
- 香港四照花
- 莲蓬草
- 马宝
- 照山白
- 鹿髓
- 老虎须
- 狭叶垂头菊
- 昆明鸡血藤根
- 猫胡子花
- 藿香
- 黄竹参
- 东风螺
- 高原点地梅
- 青盐陈皮
- 白杨树
- 金冠鳞毛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