鲦鱼
《中华本草》:鲦鱼
拼音注音
Tiáo Yú
别名
鮂、黑鰦、白鲦、餐鱼、参鱼、肉条鱼、白漂子、鲹子、青鳞子
英文名
fish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纲目》:鲦鱼生江湖中,小龟也,长仅数寸。形狭而扁,状如柳叶。鳞细而整,洁白可爱,性好群游。
来源
药材基源:为鲤科动物鲦鱼的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miculter lcucisculus (Basilewsky.)
原形态
鲦鱼,体细长侧扁,背部轮廓几乎成一直线,腹部略弯凸。自胸鳍基部至肛门,腹棱完全。头呈三角形略尖。口端位,斜裂。眼位于头的前部。下咽齿3行,圆锥形,末端尖成钩状。鳞耙15-20。侧线鳞45-57,侧线完全,在胸鳍上方向下急剧弯折,成一角度,沿腹侧行至臀鳍其部处复又向上弯折,然后沿着尾柄中线直达尾鳍基部。背鳍3,7,具有光滑的硬刺,其长约为头长的2/3,起点在腹鳍起点的后上方。胸鳍不达腹鳍,腹鳍不达肛门。臀鳍3,11-14。尾鳍深叉。全身银白色,体背淡青灰色,尾鳍边缘灰黑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为中上层鱼类。栖于河流、湖泊沿岸水体上层,是极常见的小型鱼类。杂食性。从春至秋常集群于沿岸浅水区游动觅食。资源分布:除我国西部高原外,其作地区的诸河流、湖泊等天然水体中均有分布。
形状
四季均可捕捞,捕得后,除去鳞片及内脏,洗净,鲜用。
性味
味甘;性温
归经
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温中止泻。主胃脘冷痛;肠寒泄泻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100-200g。
各家论述
《纲目》:暖胃,止冷泻。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鲦鱼
拼音注音
Tiáo Yú
别名
鮂、黑鰦(《尔雅》),白鲦(《毛诗笺》),参鱼、肉条鱼(《尔雅翼》),鲹鱼(《纲目》),白漂子(《黑龙江流域鱼类》),鲹鲦(《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鱼类》)。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鲤科动物鲦鱼的肉。
原形态
体细长,侧扁,背部几成直线,腹部略凸。自胸鳍基部至肛门有明显的腹棱。体长约15厘米左右,头尖,略呈三角形。口端位,口裂向上倾斜。眼位于头的前部。鳃耙15~18。下咽齿3行,圆锥形,末端尖而带钩形,侧线鳞45~57,侧线在胸鳍基部的后上方突然向下弯折,成一明显的角度。背鳍Ⅲ7,具有光滑的硬刺,长约为头长的2/3,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的后上方。胸鳍不达腹鳍;腹鳍不达肛门。臀鳍Ⅲ11~14。尾鳍分叉深,下叶较上叶略长。体背部淡青灰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尾鳍边缘灰黑色,其它鳍均为浅黄色。
生活于河流、湖泊中,从春至秋常喜群集于沿岸水面游泳,行动迅速。食物主要为藻类、高等植物碎屑、甲壳动物及昆虫等。产卵期约在5~7月间。冬季潜居于深水层。
生境分布
分布很广,我国南北各河流、湖泊中均有。
性味
《纲目》:"甘,温,无毒。"
归经
《本草求真》:"入肠、胃、心。"
功能主治
《纲目》:"暖胃,止冷泻。"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文殊兰果
- 木鳖根
- 唐古特青兰苗
- 紫薇叶
- 狗骨柴
- 寒莓
- 金钱松叶
- 胖根藤
- 白蘑
- 血当归
- 金雀根
- 绒白乳菇
- 黄麻根
- 红血藤
- 白钩藤
- 金丝杜仲
- 矮地茶
- 单头紫菀根
- 半把伞
- 虎杖
- 阳桃
- 漆子
- 轮叶铃子香
- 乳白香青
- 崖棕根
- 葱叶
- 白桦皮
- 车桑仔
- 肺形草
- 天罗水
- 红头草
- 斑鸠占
- 鸡屎树
- 透明草
- 马钱子粉
- 铜皮
- 小花梾木
- 马牙半支
- 鲱鱼
- 南川升麻
- 小败火草
- 软丝藻
- 扛板归根
- 鸡脚刺
- 浙雁皮
- 蜘蛛草
- 轻粉
- 良藤
- 香附
- 天生草
- 绿叶五味子
- 美花风毛菊
- 福建胡颓子叶
- 龙葵根
- 绵毛马兜铃
- 芦荟根
- 鹿茸草
- 小茅香
- 铜钱菌
- 披麻草根
- 鸭儿芹果
- 桂子
- 蔓乌头
- 芦子藤
- 地肤苗
- 杜松实
- 驴耳风毛菊
- 姊妹树
- 小山稔
- 绳藻
- 东北雷公藤
- 青海防风
- 鲈鱼
- 柯树皮
- 散血草
- 尖尾风
- 变色红菇
- 凤仙花
- 左黑果
- 万寿菊花
- 杜香
- 凹裂毛麝香
- 刀灰树
- 仰天钟
- 鹅管石
- 龙利叶
- 龙骨莲
- 药茴香
- 啤酒花
- 小九节铃
- 牙刷草
- 茜草藤
- 珍珠风子
- 艾麻草
- 顶头马蓝
- 兖州卷柏
- 星宿菜
- 三叶莲
- 赤车
- 串铃草